上海客堂间
2014-04-29
上海的客堂间精品酒店是全中国最小的酒店。
客堂间是开在老上海里弄的精品客栈,第一家店在五原路上,两个房间的规模堪称全中国最小。这里有一切想要领略上海里弄生活的旅人不可错过的人文风景。
清晨时分,弄堂里是穿着拖鞋进出的男人和出门买菜的主妇、老早就坐在门口椅子上发呆的老人、被大人从被窝里拎出来的小孩、五原路上开始有汽车的喧嚷……客堂间就潜伏在这一片生动的市井里。入口就设在里弄一个老旧的单元门处,来到门前,仿佛做客老上海的人家。
酒店属于一片20世纪三四十年代老式公寓群最东边的一个3层单元。入口在单元楼背后小区里,走进去就是整个上海最小的酒店大堂——称它为大堂是在有些别扭,其实只是一个简易精巧的接待区,袈裟黄墙面搭配百叶窗,巧妙的搭配令人赞叹。踩着只能容一人行走的木楼梯,听着自己的脚步声,仿佛身处于王家卫镜头下的花样年华,能看见穿着旗袍的苏丽珍迎面走来。
“客堂间”是上海话,指旧时上海大户人家在家中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其实就是“客厅”的意思。客堂间总是挨着天井。这样的天井在这个只有两个房间的酒店里还能看到,与酒店只一墙之隔,和另外一单元民居共享。天井的设置本来就是对亲密的邻里气氛的具象诉求。市井之声是上海里弄生活的题中应有之意。清晨、午后、旁晚的声息透过面街的窗户不经意地传进房间。在客堂间,挑剔隔音的问题变得毫无意义而且缺乏品位。客堂间甚至是故意放大了邻里的声息:上下楼层间的木地板也没有经过大翻作,住在二楼的客人听得见楼上轻微的脚步声,还有从门外楼梯传来的声响。不过,别忘了这里只有两个房间,在一个通常只有两个客人的酒店里,你和隔壁的那个人没有理由成为敌人的。
原本的建筑空间被大胆整改,两个房间格局呈现很大不同。三楼的大床房稍显局促,亮点在小阳台和裸在房间里的大浴缸。浴缸是从老房子里拆下来的遗物,保留了铸铁外壳,稍经修补,原汁原味,搭配细格黑框窗以及老上海人钟情的乌黑木地板。二楼客房较方正,虽没有阳台,但有面向天井的卫浴区。最抢眼的是墙上新开的几面圆窗,方与圆的比对产生奇妙的效果,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时分。
楼梯扶手关节处有19世纪末新艺术风格浓烈的装饰,完全中式风格的家具门窗和建筑本身就是其遗存,组合出清新的趣味,客堂间独有的趣味。
客人需用钥匙进出公寓大门和房间,这样的体验也非常吸引人。酒店不提供专门的餐饮配套服务,却与周边一些知名餐厅有协议,提供相当有水准的午餐或晚餐,送到房间里的早餐也很丰盛,值得为此舍弃贪睡。后来,客堂间的创始人又找到了永嘉路上一个独幢的房子,做成了第二间“客堂间”。但永嘉路的客堂间布局更显得曲径通幽。原本是老式上海“72家房客”的建筑典型经过改造,3个楼层共开辟出6个房间。4间南向双人房,每间45平方米,宽舒雅致。另有一间单人房和一间别致复式单人间。每一层楼都特别设计一个大约10平方米的天井式休息区,营造出了舒适的邻里空间。三楼的复式单人间是亮点。这间旧式的“亭子间”在顶楼有挑高层,所以被设计成2层,楼上朝南有个大窗,就在床头,楼下被巧妙改造成工作间和盥洗室。除了少量灯具以及卫浴设备,客房全部采用老家具,连2.2米的大床也是用两张老式木床拼制而成。
永嘉路“客堂间”配套花园式餐厅,更设计了许多“摸的见历史”的定制服务,比如推荐和组织老上海建筑、街区等旅行。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风景里有一张床——中国50家最浪漫精品酒店》 编著: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