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婉拒退休”源于院士的符号利益

2014-04-29

现代阅读 2014年2期

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申请退休,不料所在学校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婉拒。

沈国舫院士申请退休原本属于个人的自由与权利,然而,在校方看来,院士不仅是一个符号性、标杆性的“旗帜”,也是一个实质性的“利益驱动器”。对院士所在单位来说,拥有一个院士几乎意味着一个聚宝盆。在此背景下,有多少单位愿意接受院士退休?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人类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由于稀缺性,院士超越了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成为一个“万能符号”——院士一旦当选,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就会迅速提升,在增加津贴、参与重大决策、优先出版著作等方面享有更多机会,取得财富、权力与声望的“三丰收”,在社会分层中处于顶端位置,成为人们高山仰止的对象。

高龄院士欲退而不能,根源于整个社会对院士的过度追捧。作为院士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沈国舫院士的“影响力之困”并非个案。正是由于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院士“无路可退”。倘若不取消与院士头衔相对应的利益与权力,“婉拒退休”很可能会再次上演。

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院士终身拥有的只是一种荣誉,至于特殊待遇,可能就只有所在单位一个永久的免费车位。头顶着“院士”光环,将终身荣誉当成终身工作来干,这样的机制,既让高龄院士遭遇“婉拒退休”,也让年轻人丧失机会,降低了学术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目前,我国的院士高龄化现象严重,院士队伍年轻化也是大势所趋。只有让院士回归学术本位,避免“院士经济学”的长盛不衰,将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院士退休和退出才能落到实处。

(摘自《华商报》 本文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