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特征
2014-04-29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长期发展的历史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久经检验为大学公认的价值原则和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
近代大学诞生近千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大学的规模、功能、社会使命、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以及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大学发生过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是19世纪初,由德国洪堡大学引发的大学革命。当时,普鲁士教育大臣、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后改名为洪堡大学。他奉行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原则,摆脱了宗教、政府对大学的控制,使大学具有了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他主张大学应以完全的知识和纯粹的学术为目的,大兴科学研究之风,使大学的功能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扩展为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确立教学与科研合一、全面推行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这种崭新办学理念的推行,打破了长期沿袭的修道院式的办学传统,改变了大学僵化保守、停滞不前、危机重重的局面,不仅使大学焕发出巨大生机,而且带动德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迅速步入世界前列,使德国一举成为工业强国。因此,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洪堡办学模式很快传播到欧美各国,成为众多大学效仿的榜样。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正是参照了“洪堡模式”,实现了北京大学从旧式学堂向现代大学的转变。
大学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美国。从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的大学在参照“洪堡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一是推崇民主化、个性化的理念,要求大学尊重个性权利,保护个性自由,充分发挥个体价值,激发个体的创造活力。二是积极拓展大学功能,推动社会服务,促进大学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密切结合互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随着依托大学而建立的“硅谷”、“大学城”、“工业园”的异军突起,大学也从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和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中获益无穷。
这一轮大学改革的创新价值,就在于它打破了“象牙塔式”的办学模式,把大学的社会功能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大基本功能,扩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基本功能,把原来实行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大到教、科、经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从而使美国一些大学超越欧洲的老牌大学,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活力最大、实力最强、财力最旺的大学,并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排头兵、知识经济的领头羊。美国大学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使大学第一次从社会舞台的边缘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大学不仅只是知识的殿堂和学术的圣地,而且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一支先锋力量。像哈佛大学等大学形成的这种英才荟萃、学术繁荣、硕果累累、服务卓越、影响巨大、财源茂盛的景象,是以往的大学难以想象的。
在由德国和美国引领的这两次大学改革中确立的理念和积累的经验,无疑应当在大学精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大学的历史中,也经历过经学院哲学主导、宗教神学主宰科学的黑暗时期,经历着政治强权粗暴干涉,摧残知识、摧残人才的不幸年代,出现过大学与世隔绝、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问题,发生过大学急功近利、流于世俗的庸俗化倾向,这些失误也应在今后的大学发展中切实纠正。大学精神应当反映出大学的特质,服从服务于大学的社会使命,体现出教育规律、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凡是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理念,就是符合大学精神的正确理念。对大学来讲,大学精神就是核心,是灵魂,是生命线,是奠定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础。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普照和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而且对每一个师生的思想行为、精神面貌发挥着持久的作用。如果没有共同遵循的大学精神,大学就会失去航标;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一所大学也不可能立世扬名。
大学精神,不只是大学独有的思想财富,而且应当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文明。民主的制度,宽容的环境,开明的政府,这是大学兴旺、学术繁荣的必要社会条件。如果一个国家想造就出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师、一流的科技文化成果,那就应当对大学精神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科学知识,尊重各类人才,尊重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环境,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提出,近几十年我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卓越的科技文化人才?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大学就是大学,它有着与政府部门、与企业单位、与军队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把大学当成政府的附属品,把“官本位”引入大学;也不能把大学视同企业,让商品交易、赢利至上的原则支配大学的活动;更不能把大学当成军队,要求处处整齐划一,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对大学中经常冒出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人物,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那些挑战权威、不守规矩、不满现状、不合时宜的现象,只要无碍大局,不妨多一点忍耐,多一点宽容。
大学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堡垒,是社会前进的灯塔。大学精神应当体现出本国特色和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凝聚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代表最先进的时代精神,始终成为引领社会文明潮流的方向标。大学长生不老、长盛不衰的基因,就在于它始终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联结点上,民族与世界的联结点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联结点上。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后知后觉》 作者:任彦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