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的“红庙子事件”

2014-04-29王世渝

现代阅读 2014年11期

成都的红庙子街既是四川省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所在地,又曾是四川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川盐化)的股票的发行地。1992年底,红庙子街开始出现零星的股票、股权证自发交易活动。1993年初,参与交易的人不断增加。当时,几乎所有四川境内(除重庆外)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内部股权证,都陆续进入自发交易市场,甚至债券、股票认购收据都在市场上“炒”。1993年3月22日,在相关政府部门协调下,红庙子自发证券交易市场被迁至比较僻静封闭、便于管理的城北体育馆内。1994年1月3日,城北体育馆自发证券交易市场被取缔。——编者

成都的“红庙子事件”当时轰动全国。

成都的一条老街红庙子成了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自由市场。由于按照当时的法规,每个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之时,都设置了内部职工股,对于职工来说,感觉是成了企业的股东,成了企业的老板,成了企业的主人翁。但全国性试点一展开,职工股票就有了上市流通的需求,再加上深圳、上海两个证券市场股票暴涨引发的投机效应,资本的流通已成趋势。全国各地股份制企业发行的内部职工股几乎都在这里流通。这是由于股份制改革的不成熟留下的一个制度性瑕疵。

当时社会各界对股份制有不同的认识,既然要搞股份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职工要当家做主,设立内部职工股就成了一个制度安排。既然是内部职工股,就不能溢价,于是认股价与国有资产评估后的定价一致,这就是原始股的来源。

企业股改后设立的股份分为几种: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个人股。上市后,规定国有股、法人股3年内不得流通,所以,按市场机会分析,最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当然就是职工个人股了。虽然规定职工股只能卖给职工,不能转让给非内部职工,但很多企业内部认购不平衡,有的股票职工不愿买,有的公司职工抢着买;卖不出股票的,要融资、要创立,只好悄悄卖到市场上。好卖的股票,被职工买了后,迅速涨价,卖给外面的人,流通就出现了。不能在公开市场交易,很自然形成三个一群、五个一帮的自由股票市场。

红庙子就这样慢慢热闹起来。最兴旺之时,每天有上万的人来参与买卖、交易,甚至慕名来看热闹。开始还比较规范,很有秩序。人一多,鱼龙混杂,江湖骗子就混进来了。各种真假消息满天飞,各种真假股票漫天买卖。有的人在街的这一头买股票进去,从另一头就卖股票赚钱;有的人从银行取出全部存款,所买的股票竟然是假的,什么文件都是伪造的,导致倾家荡产。这个市场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的另一头美国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一再现几百年前的华尔街奇观,存在了没有多久就被强行取缔了。政府颁布取缔公告期限的最后一天,我得知消息,特意再次来到红庙子,见证了红庙子的最后时刻。

这一天,红庙子依然人头攒动。与往日不一样的是增添了许多特别的气氛。满脸严肃的警察分布在红庙子的各个角落。各个醒目的墙上,贴上了取缔红庙子的公告。红庙子街头街尾各有一辆警车呼闪着红蓝色的警灯,车上的喇叭在不停地播放着取缔公告。显然,大量的交易行为已经停止,仍有不少的人在叫喊着,进行着最后的交易。街面上一些饱经世故的满脸刻写着老成都人悠闲自在的大爷大妈,依然一边摆着茶摊,让人喝茶聊天,一边也摆着纸质的股票样品,若无其事地吸着大口大口的黑卷烟,表情淡然,心若止水。

但这一天,更多的人像是来和这个市场告别的,地面上的股票摊子陆陆续续撤走了,红庙子的最后时刻,映在了怀着各种目的,与红庙子打了各种交道的人们的眼睛里,淡定、从容和几分滑稽。一直到天色慢慢沉下来,笼罩着一层薄雾的街道,参与历史、旁观历史、见证历史的人们才停息了吆喝,静静地离去。红庙子,永远写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史册里。

世界金融史记住了1792年华尔街68号门前的梧桐树,中国资本市场也必将记住成都红庙子。

(摘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重组——一个中国投资银行家的亲历与思考》 作者:王世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