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14-04-29拉纳·米特

现代阅读 2014年11期

1937年7月7日,宛平,卢沟桥。一场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战争就此爆发。

宛平看上去并不像是可以决定国家命运的地方。即便在今天,它也只是一个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15公里处的小村庄。在1937年,宛平就是一个乡野之地,但它确实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一道用近500头精心雕刻、形态各异的石狮装饰起来的石桥。在13世纪,这座石桥吸引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注意,将其称为“世界上最精美的桥梁之一”。因此,这座桥在西方也被广泛称为“马可·波罗桥”。但在中国,人们把它称作“卢沟桥”。

如今,北平附近的这座桥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中、日双方的领导人都通过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件事。在7月10日的日记中,蒋介石记录道:“倭寇今又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唯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他接着又写道:“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7月10日,一名美国外交官会见蒋介石的军政部部长何应钦,问他卢沟桥的冲突是否意味着战争将临。何应钦回答说,这要看日本,如果他们继续“强盗行径”,战争将不可避免。外交官又问何应钦如何回应这样一个观点:为了将战争推迟几年,以加强战备工作,即使做出让步也无妨。何应钦态度鲜明地表示,很难确定中国什么时候真正做好开战准备,但如果遭到攻击,中国肯定会反击。

不仅仅是美国人劝解蒋介石要谨慎行事,后者的许多同僚也同样如此告诫。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里,汪精卫费心费力,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想办法避免与日本开战。此时,他建议蒋介石不要将冲突升级。另一个主张忍耐的声音来自周佛海。1937年,周佛海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才爬到这个位置。周佛海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但很快就脱离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

7月7日战斗打响之后的几天里,周佛海正在赶往庐山与蒋介石会面的路上。到达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以后恐对外问题演成对内问题,中央应付更不易,思之怅然。”即便感受到了庐山的紧张气氛,他仍然奢望事情可以尽快和平解决,周佛海希望战争晚一点爆发,哪怕只晚一小段时间也好。

但蒋介石却在他7月19日的日记中表示他不会让步:“决心发表告国民书,人人为危,阻不欲发……而我以为转危为安,独在此举……但此意既定,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唯此为对倭最后之方剂耳。惟妻独赞成吾意也。”

随着“七七事变”的升级,卢沟桥的交火开始变得类似于1914年6月的弗朗兹·斐迪南王储被刺杀事件。这件成为“一战”导火索的特殊事件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但即使它不升级,欧洲的军力失衡和更广泛的紧张局势也很可能在不久之后催化出一场战争。同样,即便北平附近的这场战役被当做地方性事件和平解决,中国和日本也将在某一天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从1937年7月7日起,在河北和察哈尔省的城镇乡村,中国的地方铁腕人物和好战的日本少壮派军阀们的摩擦将不再左右时局,而是由两个国家的首都——南京和东京,来做出将其国家置于战争还是和平的决定。

7月10日下午,远在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正在他位于双橡园的家中为斯坦利·K.霍恩贝克举办午宴,后者是美国国务院东亚问题的顶级专家,也是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的心腹顾问。出席宴会的还有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他也是蒋介石的连襟。王正廷和孔祥熙两个人都做出了具有预见性的宣言:“若无中国之抵抗,美国他日必将直面日本之侵略。”因此,美国现在应该对中国施以援手。而霍恩贝克虽然同情但也很谨慎,指出美国只会插手危及其自身利益的事务。很显然,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日本侵略中国算不上是1937年夏季的头等大事。

与此同时,东京也在煽风点火。7月11日,近卫文麿在一个媒体会上宣布,日本正往华北调动军队。但讽刺的是,在同一天,在华北的中、日军官宣布他们已经达成了停火协议。一切都显示,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地方性问题了:得知蒋介石往北调军,日军参谋本部立即从朝鲜和满洲派遣军队前往华北。日本国内的民意此时已经沸腾。3天之后,近卫文麿在一个地方长官会议上做了讲话。在讲话中他告诫日本民众做好“最坏打算”,并宣布“从种种迹象来看,我们为友好解决华北事件所做出的艰苦努力看来是失败了。因此,我们在北平、天津和附近地区同胞的生命和财产处在危险之中。”陆军大臣杉山元补充说,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是“南京政府多年来全力开展的反日运动和反日教育”。关东军发言人则在讲话中掺入了威胁的成分:“如果(中国方面)出现进一步的挑衅行为,我们已经准备好采取最强硬的手段来应对。”考虑到关东军曾在1931年闪电占领满洲,这样的一个警告很值得留意。

日本不愿意公开宣战。它想要迅速用火力压制住中国,并企图将冲突限制在华北地区。日本军队在一份决议中声明,其目标是要“一口气”消灭中国在北方的军队,并占领北平以北140公里的地区。听候调遣的是关东军,还有一些跟其合作或者至少不挡道的地方军队,合计约13万人。7月26日,日本发动攻击。北平被袭,同时受到袭击的还有100公里之外的天津:日军轰炸了许多主要建筑物,包括南开大学、中央车站和位于东站和国际桥之间的保安警察队总部。城中顿时一片火海,火势绵延几公里……在(日军轰炸机)执行任务的时候,惊恐的中国百姓纷纷从城市逃亡到租界特设安全区。这些城市很快就沦陷了。北平在7月28日沦陷,天津7月30日沦陷。蒋介石大为震惊。他没有在华北地区部署其嫡系中央军。相反,他将此地的命运交到了实际掌控该地区的将领们手中,包括阎锡山和宋哲元。日本关东军部署了超过9万人的军队,人数大大超过中国军队,而且日方还有6万后备军队,包括蒙古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的军队。带着处于弱势的部队,中央军汤恩伯在河北省南口艰难作战,2.6万士兵阵亡。最终,即便在阎锡山的支持下,他也没能守住这座城市。虽然这一地区沦陷的事实很快就明朗化,但华北地区的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

尽管有些冒险,但其实蒋介石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他可以“收编”其“宿敌”共产党。7月13日,他接待了几个特殊的访客,包括周恩来、博古和林伯渠在内的中共高层领导人,这在几个月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受命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谈判问题上达成更加具体的协定,会见包括邵力子、张冲和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资深人士。而现在,“卢沟桥事件”使得这一任务变得更为紧迫。在“卢沟桥事件”发生之后不久,毛泽东和他的几个资深同僚就发表了敦促蒋介石坚定抗日立场的声明,并承诺给予支持。

不过,双方依然十分谨慎。蒋介石唯恐收编更多不完全听命于他的军队,而遭遇了国民党军队5次围剿之后的共产党,现在对蒋介石还心有余悸,不愿意失去对红军的控制权,这支军队是共产党从国民党围剿下逃脱后仅存的。共产党想要的是“合作”,而蒋介石更喜欢用“收编”这个词。蒋介石在7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对共部之研究编而后出乎,不编而令其自出乎!”同样,毛泽东告诉他派往牯岭的谈判者,不得做太多让步:“我已决定采用若蒋(介石)不妥协,则不做进一步谈判之策略。”最终,紧迫的形势促成双方达成了协定。蒋介石妥协了,他允许共产党建立自己的军事总部。毛泽东随之确认将在8月15日之前完成重组,并特别指出,共产党将提供3个师4.5万人的军队,并加上守卫在北方各主要关口的1万地方军,其中也包括守卫在西北绥远省的军队。

8月2日,蒋介石正式承认红军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

(摘自新世界出版社《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作者:[英]拉纳·米特 译者:蒋永强 等)(图片 22 (2).jpg 图注:日军攻占卢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