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2014-04-29叶永烈

现代阅读 2014年11期

论历史,中国国民党比中国共产党要早得多,然而,国民党的“一全”大会却比中共“一大”差不多晚了3年。

1894年11月24日,28岁的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借卑涉银行经理何宽的寓所,召集20多位侨胞开会,成立了反清组织兴中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该会的秘密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该会的宗旨。

自兴中会诞生,各地响应,纷纷成立反清团体。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赤坂区,孙中山主持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中国同盟会是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建立的。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这一纲领后来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领导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一年是中国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46岁的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也就成了中华民国元年。

1912年8月25日,中国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在北京成立了国民党,孙中山出任理事长。国民党在国会中,与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共和党相对抗,成为当时中国两大政党。

翌年11月4日,国民党被袁世凯勒令解散。1914年7月8日,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在东京住地精养轩成立中华革命党,出任该党总理。中华革命党实际上就是原先的国民党。

中华革命党处于秘密活动状态,外界仍称之为国民党。于是,在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又改组中华革命党,称“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党之前加了“中国”两字,以示区别于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该党以孙中山为总理,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

如此这般,中国国民党倘若追溯其源,可从1894年的兴中会算起,比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不过,倘若仅就中国国民党正式成立而言,则只比中国共产党早2年而已——正因为这样,中国国民党的“一全”大会反而比中共“一大”迟了近3年。

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不论外界或中国共产党自己,都用这一简称。至于“共党”,则是后来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专有”简称——中共自己从不称“共党”,虽说“共党”一词似乎并不含贬义。

中国国民党倘若依照“中共”那样简称,那就成了“中国”了,与国家之称“中国”混为一谈。照理,应简称为“中民”,但是因为在中国国民党之前,已有了国民党,也就习惯地简称为国民党——虽说这一简称不甚准确,因为别的国家也有国民党。

在国民党内论资历,蒋介石当然比不上陈其美、胡汉民、廖仲恺那一批元老,不过也不算浅。照理,当选国民党“一全”代表,蒋介石是够资格的——他已是入党17年的老党员了。然而,长长的代表名单里,居然没有“蒋中正”三字。最使蒋介石不悦的是,由孙中山指定的浙江代表杭幸斋,名列浙江6名代表之首,因病缺席,宁可空其席位,也未让蒋介石替补。

坐落在广州的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被选作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今广州文明路215号)。这里原是清代广东贡院的一部分。这所学校后来与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政法专门学校合并,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自1926年起称中山大学。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孙中山选择1月20日这天开幕,因为“二十”即“双十”——武昌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亦是“双十”。那天上午9时,孙中山穿着有7颗钮扣、4个口袋的“中山装”登上主席台,发表演说。

孙中山发表演说之际,他的身后悬着中国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旗。大会刚开幕,他领着代表们向党旗三鞠躬。这党旗是在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时,由会员陆皓东设计的。那蓝色象征青天,正中为白日,向四周射出叉光。最初,叉光的数目多寡不一,由孙中山定为12叉光,既象征12干支,又表示12时辰。黄兴以为青、白两色之旗不美,后来孙中山建议加上红色,变成“青天白日满地红”,红、蓝、白3色,象征自由、平等、博爱。在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决定用“青天白日满地红”之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后来则定为中国国民党党旗。

开幕式那天,165位代表和6位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出席大会。代表们对号入座,第39号席上,坐着湖南代表毛泽东,他情绪很好。蒋介石也坐在会场里。他只是列席会议。他很沮丧。

国、共两党的大旗,由孙中山、李大钊高擎着。

孙中山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长篇演讲,然后按议事日程,讨论组织主席团。第140号代表廖仲恺在会上发言:“提议主席团人数5人,由总理指派。”这一建议得到众多代表附议,孙中山宣布:“现由本席指定胡君汉民、汪君精卫、林君森、谢君持、李君守常为主席团主席。”

大会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于是,中共领袖“李君守常”——李大钊,坐上了大会主席台。

翌日上午的大会,提到了“毛君泽东”的大名。那天会议是由国民党元老林森主持的。林森宣布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19位委员名单,内中提及“毛君泽东”。大会通过之后,毛泽东便成了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

“毛君泽东”是一位活跃的人物。早在大会开幕的那天下午,“39号毛泽东”便就大会第七项议程“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做了发言。这显示了他的外向型性格。

(摘自中华书局《历史的注脚》 作者:叶永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