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朗冲击与中国粮食问题

2014-04-29徐滇庆

现代阅读 2014年11期

讨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许多问题似是而非。一旦外边刮来阵风,很容易在国内掀起波浪。对于恶意攻击和污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可是,如果一些对中国很友好的人士也提出这个问题就难免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在1994年9月写了本书《谁来养活中国人》,把中国人吓得够呛。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在中国引起极大的震动。

布朗先生断言,“中国正以极危险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养活中国。他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中国粮食产量将每年下降0.5%。谷物产量将从1990年的3.4亿吨下降到2030年的2.72亿吨,减少20%,仅相当于中国1973年的粮食总产量。他的理由是:(1)由于工业化将占用大量耕地,中国的耕地面积将大幅度地减少;(2)复种指数将下降;(3)蔬菜、水果等种植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相对下降;(4)虽然中国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会持续上升,但增长速度会减慢。中国的单产水平已很高,提高潜力不大。从1986年开始,中国的化肥施用量已超过美国,再加上中国水资源短缺等等,综上所述,中国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第二,由于中国人口不断增加,谷物消费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求相应地改善饮食结构,消费更多的肉类、家禽、水产等,为了生产这些副食品需要更多的饲料。按人均年消费粮食400公斤计算,到2030年,中国粮食消费需求将达到6.41亿吨。国内生产的粮食只能满足总需求的41%,粮食缺口将高达3.78亿吨。日本人口等于中国的1/10,每年进口谷物2800万吨,如果按此推算,中国在2030年将进口2.8亿吨谷物。(布朗对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潜力缺乏了解,采用的数字太离谱。)

第三,由于中国产品畅销世界,积累了大量外汇,中国有足够的硬通货进口所需要的谷物。因为中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世界粮食市场必将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布朗以1990年为界,将前40年称为“粮食产量增长超过人口增长”的时代,以后的40年称为“食物短缺的时代”。布朗对世界上主要谷物出口国,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西欧、东欧、阿根廷、泰国的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国家的谷物产量和出口量会有所增长,但是潜力不大。根据他的估算,全世界每年出口的粮食平均为2亿吨左右,即使把全世界可以出口的粮食都卖给中国,也养不活中国人。

第四,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将导致世界粮价上升,致使第三世界的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群无力购买必需的口粮。中国粮食进口将损害这些穷人的食品权利,加剧世界的贫困。

第五,巨大的人口对中国土地的压力将转变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破坏森林、草原,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污染水和大气资源,触发全球生态危机。

布朗断言:“中国的粮食危机将引发全球生态危机,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崩溃。粮食短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将超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粮价上涨还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崩溃。”按照布朗的预测,好像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在于没有谁能够养活中国人。

其实,类似的论调早就存在。有些学者认为,人类处于一个循环之中:当经济发展之后,人口持续增长,人均土地相对逐年减少,导致粮食供不应求,必然引起强制性的人口下降。其中,最可能出现的就是饥荒、瘟疫和土地战争。经过一场又一场灾难的洗劫,人口急剧下降。结果,人均土地数量上升,经过一段喘息之后又开始发展经济。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几十个封建王朝就是这样循环的。

布朗的预测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粮食问题成了中国街谈巷议的焦点,被热炒了相当长的时间。

2005年9月6日,中央电视台邀请我和莱斯特·布朗同台接受采访。他很和善,穿着朴素,并没有某些西方人的那种傲慢和张扬。言谈之中布朗对中国很友好,对北京的建设赞不绝口。在电视节目中,我首先感谢布朗给中国敲响了警钟。确实,在任何时候中国都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防范可能出现的危机。不仅是粮食危机,还要特别注意防范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随后,我很明确地说,布朗的质疑建立在工业化过程中耕地大量流失的假设上,只要中国坚持正确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中国人完全有可能养活自己。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我对布朗的善意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他是研究社会学的专家,对于经济学缺乏训练,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数据并不熟悉,张冠李戴,犯了不少技术上的错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跨越领域,到别的学科去说三道四是非常危险的。即使出于好心也可能犯下严重的错误。在录制节目之后,布朗和我亲切握手道别,他诚恳地表示今后要多多了解中国经济。

转眼之间,好多年过去了。布朗预测的粮食危机并没有光临中国。中国人不仅没有发生粮食短缺,反而吃得更饱,吃得更好。在一些地方由于粮食库存过量,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粮食安全的话题慢慢降温。我渐渐地把这件事情淡忘了。

2008年,国际市场上粮价猛涨,报纸、电视上一片惊呼:“粮食危机来了”。可是,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并不一样,尽管叫得很凶,却没有看到冲击波在中国登陆。有些人找到了炒作的话题,大谈特谈“粮食战争”,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没有料到,2008年6月,布朗卷土重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坚持说“谁来养活中国仍然是个问题”。我很仔细地阅读有关报道,多年之后他旧话重提,莫非发现了一些新的证据?他主要的依据有两条:第一,“中国的大豆自给能力下降。”2008年中国将消费掉4900万吨大豆。其中进口大豆将达到3400万吨,占大豆消费量的70%。在10~12年前,中国的大豆是自给自足的;第二,“中国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现在中国农业用水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这些水被称为‘化石地下水',也就是说是不可再生的,用完了就没了。”

读过之后,掩卷长叹。看起来,这个世界上似是而非的事情太多了。学风浮躁不光是中国的问题,海外的学风问题也很严重。即使著名的研究机构,甚至国际组织也可能在基本知识和逻辑上出现相当严重的失误和偏差。

由于粮食安全事关重要,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只要有人一提这个话题就会掀起一阵波浪。某些新闻媒体唯恐天下不乱,趁机炒作,夸张渲染。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狼来了,狼来了”,似乎从来也没有间断过。为什么粮食安全变成了一个“娱乐”焦点?

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粮食供给尤其具有相当高的不确定性,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人们担心,万一真的“狼”来了,该怎么办?毫无疑问,确实需要更多地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特别是要尽可能详尽地进行定量分析。如果不下番苦功,不拿出一些有理有据的研究成果出来,不仅许多类似布朗先生那样的朋友会不断犯下判断错误,还会给某些人提供造谣中伤的机会。更严重的是,如果不把粮食安全问题搞清楚,势必会阻碍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干扰新农村建设,不利于帮助农民走向现代化,不利于他们迅速摆脱贫穷。

布朗做了一个极为粗略的估算,按照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率和供求关系来计算,到2030年前后,中国需要净进口粮食2亿吨,恰好是当时整个国际市场谷物贸易总量。按照布朗先生的推论,很难避免两个悲剧性的结果:第一,中国有钱进口粮食,导致国际市场粮食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粮价暴涨,危及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生存;第二,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进口粮食,导致国内爆发又一次“大饥荒”。

其实,在1994年以前,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经济学者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也都忧心忡忡。我在199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估计中国很可能出现粮食供不应求。可是经过几年的观察,中国粮食价格一直很稳定,库存充足,不像出现粮食短缺的样子。面对着几乎无法解释的矛盾,我和许多经济学家一样,开始怀疑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是否准确。当我们在1996年拿到更新的耕地统计数据之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由于布朗先生是一个社会学学者,并不熟悉经济学的计算原则,特别是对中国的数据缺乏了解,对他的计算失误是可以谅解的。无论如何,要感谢布朗先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严肃地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 作者:徐滇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