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国安会”剑指中国

2014-04-29彭光谦

现代阅读 2014年11期

2014年1月7日,日本政府宣布国家安全保障局正式成立。这标志着统筹日本外交、安全保障政策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正式开始运作,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首相在外交、安保政策上的主导权。

安倍走在“右翼复国”道路上

日本政府于2013年11月27日成立了被称为日本版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会议规定,由首相、官房长官、外务大臣和防卫大臣4人组成的会议决定日本外交及安全保障的基本方针,旨在推进由首相官邸主导的外交及安保政策。

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成立后仅20天,12月17日,首项重要议程就是通过一份日本未来10年的外交和安保基本方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

这一战略在谈到日本当下安全保障环境时,专门强调了朝鲜及中国。并称中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已经成为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的忧虑,并对中国的动向持续关注”。

日本安保战略中还提出要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制定新的关于武器出口管理的政策文件。此外,安倍政府企图修改关于“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因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反对,暂时没有写入本次的安保战略中。

在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第二天晚上,安倍晋三就大肆宣称,日、中“空中发生偶发事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安倍的话音刚落,国际舆论就惊呼,上任一年专注于治理经济的安倍“终于露出了民族主义的牙齿”!

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一成立,就迫不及待地通过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这“安保三箭”,完全暴露了安倍好战的嘴脸!

设立“国安会”是安倍政治夙愿

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是在借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的,职能与其相当。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创设理念是,在“总体战”时代,外来威胁和国际冲突空前加剧的情况下,在联邦政府的各项目标和职责中,“国家安全”占据着首要的、中心的和凌驾的地位。在国家安全的整体目标和框架之下,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政府的最高层级上对政治、军事、外交、内政、经济、情报等分立的职能领域和部门之间实施集中统筹和全面协调,以求达成决策程序的连续性和一体化。

效仿美国设立“国安会”是安倍的政治夙愿。设立日本版的“国安会”这一构想,在安倍2006年秋天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就提出来了。安倍第一次就任首相后,专门成立了由他牵头的“强化首相官邸国家安保功能会议”,并向内阁提交了设立“国安会”的报告。

但由于之后自民党执政失利,再加上党内在安保负责人人选问题上内斗不断,随着安倍本人以“健康问题”为由的辞职,这一构想也随之落空。2012年12月自民党夺回政权后,安倍便再次提出设置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经过近一年的准备,相关法案终于出台。

推出《特定秘密保护法案》

随着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成立,为了防止秘密情报泄露,强化对泄密公务员及其他人员的惩罚,安倍内阁于2013年10月25日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并且将其提交国会,希望该法案在国会审议通过。

安倍晋三内阁通过的《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将防卫、外交、反间谍和反恐4个领域内特别需要保密的情报指定为“特定秘密”,同时在附表中列举了武器、弹药和飞机数量与性能等“特定秘密”内容。“法案”规定,国家公务员泄密将被处以10年以下有期徒刑,合谋者和教唆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保密法”主要针对公务员、议员、新闻界、教育界等人群。日本现行《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对泄密者最高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相比而言,新法大幅加大了对泄密者的处罚力度。

日本国会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安倍晋三政权设置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是修改宪法解释、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第一步。有了《特定秘密保护法》,日本政府有关外交、防卫政策的重大信息就能按照执政者的意愿被隐瞒,民众很可能被蒙在鼓里。正如日本媒体所指出,“国安会”和《特定秘密保护法》将使日本再次变为战前那种“警察统治的国家”。

安倍充当对抗中国总司令

安倍晋三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大谈中国在东海划设包括钓鱼岛上空在内的防空识别区时说,“假如中国战斗机飞过来的话,日本不得不立即做出判断”,“空中发生偶发事件的可能性将变得很大”。

安倍这番表态,是对他连续放出“安保三箭”后可能造成地区紧张的情况来试探中国的态度,为他下一步更多的对华挑衅举动做准备。安倍从上台伊始,就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充满敌意的战略,他的执政纲领就是要对抗中国,使“钓鱼岛之争”演变为全面的日、中战略之争。安倍已经公开扬言:日本要与中国对抗,日本要领导亚洲!

可能引发“突发事件”“不测事态”是近来日本政客指责中国时常用的说辞。日本冲绳县议会2013年12月19日通过一份意见书,认为中国划设涵盖钓鱼岛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可能引发相关海域和空域的不测事态,极其危险。

但是,正在叫喊局势危险的日本却不断往钓鱼岛附近增兵。日本海上保安厅长官佐藤雄二2013年12月1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本已将很多巡视船派往钓鱼岛周边警戒中国船只,已没有多余船只到东京参加一年一度的海上阅兵式了,因此,今年取消全国巡逻船齐聚东京湾举行阅兵及综合训练等活动,明年也将继续取消。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安倍正致力于从日本首相的角色转换为总司令,强化日本的国防力量。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建立一个美式的“国安会”,该委员会从12月开始,集中处理国防和外交政策,进行危机管理。

2014年为日本“安保年”

正如《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所说,日本的防卫官员20年前就盯上了中国,早在1994年,日本防卫问题恳谈会首次对“防卫大纲”进行重大调整,转向应对核开发走向表面化的朝鲜,而当时就有自卫队官员表示,日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中国”。但是,20年前,中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称不上强国。所以当时宣扬“中国威胁论”,无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不被认可,最后不得不挑出“朝鲜威胁”的旗帜,实则暗中剑指中国。

美国《时代》周刊则把中国和日本之间危机的根源追溯得更远。该杂志的文章说,中、日正在发生着一场危险的外交危机。从表面上看,两国是关于太平洋上一些无人居住岛屿的争端,但是从深层次来看,这件事却可以追溯到75年前,包括战争、残忍的屠杀、强奸和历史反思。无疑,安倍不知悔改的极端右翼民族主义主张已经把东亚局势推到悬崖边缘。事实上,“安倍经济学”的热度已经被“安倍军事学”所取代。

据安倍身边的人士透露,2013年作为日本的“经济年”已经过去,2014年将成为日本的“安保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说得更直白:“我认为,首相安倍晋三希望把日本变为‘普通国家’,为保护国民有必要解禁集体自卫权。”

“世界最高级别的对抗”

在日本国家安全政策中,军事公开凌驾于一切之上。日本正进行战后以来最为明目张胆的扩军备战,而其总的逻辑是遏制、对抗中国。

日本《冲绳时报》2013年12月19日发表社论说,日本新的国家安保战略让两个邻居积攒的对对方的不信任和警戒之心,迟早会招致军事上的冲突。

西方对东亚将爆发战争的议论近日几乎成为一股浪潮。英国一政治博客网站发表文章说,东亚上空危机四伏,充满军用飞机。在这样的紧张局势下,一个小事件就可能引发中、日甚至中、美两个大国的冲突。

德国《焦点》周刊认为,“这些冲突威胁世界和平”,除了克什米尔、戈兰高地外,东海争议岛屿也成了“太平洋的火药桶”。这将是“世界最高级别的对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抗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

俄罗斯《观点报》认为,日本正在为挑起战争做准备。

英国广播公司指出,根据《日本宪法》,该国不能有任何陆军、海军或者空军,日本却花费巨额资金在国防上。今年大约是600亿美元,和英、法两国的军费开支差不多。事实上,日本确有军队而且是一支大型且现代化的军队。

东亚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确实在增加,但安倍政府不是现在就想打,他们目前在做的是把日本推向与中国战略对抗的轨道,在外交、安全、经济上与中国全面对抗,实施对中国包围的外交战略,利用这个战略来实现他的右翼复国,即“正常国家”目标。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世界主要国家安全机制内幕》 主编:彭光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