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精神资源
2014-04-29资中筠
通常,人们对美国容易有的误区:一个是认为美国只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美国的强大就是军事、经济、科技各方面高度发达;另一个是美国的历史特别短,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这两点都不对,特别是前一点从理论上讲就是错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富强,没有精神资源只有物质资源是不可能的。
认为美国的富强之路只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不但是很大的误解,而且对我们自己有害。另外,说它历史特别短,是一个没有根底的国家,也不对。因为作为现代的民主共和国,美国是最老的。美国独立比法国革命早13年,所以应该说民主制度的共和国,美国是元老。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还是参考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何况美国立国之前,作为美国人最早的主体——欧洲移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美国有些大学,包括哈佛大学,比它的立国时间还要早。
那么美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呢?实际上还是从英国《大宪章》、欧洲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启蒙运动传过来的自由主义精神。等于是欧洲现代化的一个接力棒,而没有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和封建王朝的历史包袱。所以一开始美国就是一个现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它很大的一个优势。
就精神资源而言,自由主义对它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自由主义就是宪法用条文规定下来的几个要素:根据天赋人权的原则确立的信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这四大自由是最根本的自由。还有一个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也还是欧洲人斗争了多少年得来的,是对皇权、教权而言的,不允许教会、国王以及当地官员剥夺平民的财产。这几个根本的概念确定了美国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人人拥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每个人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有的人比较能干,勤奋聪明,就发家致富了,成功了;有的人差一点,或太懒,或脑袋不灵活,或没有抓住机会,社会就开始分化。当然从欧洲过来的移民本身基础就不一样。有的人已经受过高等教育,有的人本来就是文盲,或教育程度较低,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但是早期美国有一个特点,它是从东部开始的,可以尽量向西开发。最早的13个邦在东海岸,但是它西边有广阔的天地,沃土千里。东部容不下了,没有发展的机会了,就向西走。所以在开头的100年,美国有所谓“新边疆主义”,就是不断开荒,到了一块地方,圈一块地,就开始在那里奋斗。当然这个奋斗还是非常艰苦的。我曾经翻译过一本书叫《啊,拓荒者!》,里面生动地描述了第一代移民的拓荒生活。他们也是靠天吃饭,遇到连续几年旱灾或者风灾,人们几乎活不下去了,就只好跑掉。也还有人坚持下来,后来就成功了。他们是自愿从旧世界——欧洲跑过来的,如果吃不了苦,就不来了,没有人逼着你非来不可。这些来的人,有一个优势:就是基本上都有冒险精神,有吃苦耐劳的准备。要是懒汉或者特别保守因循守旧的,根本不会来。这也是美国的一个优势。
美国接过了欧洲已经发展了好几百年的接力棒,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思想理念带到这片土地,立国的政治思想也是从欧洲来的。它的建国理论基本上是英国约翰·洛克的思想,是捡了现成的。但是有的民族捡了现成的,却不好好发展,又走了歪路。而美国人捡了这个现成,根据它的新条件,又向前继续创新。这是美国早期的自由主义精神资源。
自由主义精神最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所以它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市场经济就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在市场上优胜劣汰,你的产品要是比不过别人就亏本了。你要是有新发明,马上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当然就好了。还有你发现了新的资源,你有眼光和魄力,赶快去占领资源去开发,如洛克菲勒家族去开发石油,一下子就发起来了。多数人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还有眼力和机会发家致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十分激烈,也很无情。当初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很难表现出对弱者的仁慈,开始是不会有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产力大大发展,造就一大批富有阶层。因此,过了几代以后,贫富的差距就拉开了。
还有一点,它有基督教的传统。到了蛮荒之地,自己感觉到远离人类的文明,为了避免自己变成野蛮人,每到一个地方先做三件事:一是建立教堂。教堂是精神寄托所在,没有教堂,不做祷告,灵魂无处安放。当地教堂的牧师什么都管。家里婚丧嫁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等,总可以根据《圣经》的精神来引导和化解,所以教堂非常重要;二是建立学校。小学教育的普及,欧洲从十八九世纪就有了,儿童完全不受教育的很少。到一个地方,先建立学校,让小孩上学;三是建立邮局。邮局是与外界联系的途径,以免自己这块地方闭塞、孤立。从一开始,这三样是必备的。这是他们赖以立足的根基。至于法院、警察局、地方政府等,都是后来的。开始时简直无法无天,就像我们看的西部电影里,谁有本事谁就能占领这块地方。再有本事,就变成了这个地方的头。所以警察局也好,市长也好,都是自己选出来的,大家特别服这个人,就把他选出来管事。但又与原始部落的头头不同,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宪法,有了治国理念,有了新的民主程序。不管建立什么政府,怎么出来的,还得按这套程序,选举、议会、讨论、举手这些都得有,在一个地方逐渐建立起秩序。从无序到有序,慢慢地就有了一定的规矩。建立小学后,开始建立中学。如果暂时没有大学,想深造的人就离开家乡到别处上大学,这是美国早期的发展过程。
补充一个内容,关于新闻事业发展的问题。新闻自由是开国元勋之一的杰斐逊大力主张的。美国虽然有四大自由的保障,但是出版和新闻的自由,还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建立起来的。它继承了英国原来关于新闻的法律,英国有两条当时管制言论的法律:一条叫诽谤国家罪。所谓诽谤国家,就是你攻击政府政策或官员本人到一定程度,可以根据这条法律算一条罪状。还有一条是出版社登记制度,也就是成立出版社得先经过政府的批准,不是什么人想成立出版社、出钱印书,就可以的。想办报纸、杂志也得事先登记,也就是政府有审批权。但这还不是出版国有,可以私人办,只是必须经过批准。美国开始也拿这两条来掌控出版言论。
杰斐逊是第三任总统。在他还没当总统之前,就竭力反对这两条。他认为新闻舆论和出版都不应该加以限制,谁想办报或出版,无须政府批准。在他的努力之下,经过好多争论和斗争,实现了真正的新闻出版自由。一是取消了建立出版社必须向政府登记的法律,也就是取消了审批制;另一条是取消“诽谤国家罪”。可以有诽谤罪,但没有诽谤国家罪。意思是说你要是诽谤我,我可以告你,唯一构成罪名的依据就是看事实。比如你说我偷东西,那你得证明我是偷了,如果我确实被证明是偷了,就不是诽谤,否则就是你诽谤。但是诽谤的对象是平等的,总统和平民都按这个法律。并不因为他是总统或政府官员,就有另外的法律,还是看事实证据。如果某人或某家报纸说总统贪污了,首先法院得去调査,举报者要举证,唯一的依据就是看是否属实,对象没有区别。这样保证了新闻自由。
新闻的一条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杰斐逊曾说民主要在老百姓知情的基础上才成立。你要是根本不知道,比如选举,这个人你根本不了解,就给你一个名单让你选,这个不叫民主。你必须要有知情权。第一个知情权是,我纳的税,政府花到什么地方了,这是最重要的。国家很多事情,公民必须要有知情权。所以报纸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寄印刷品比寄信的邮资要便宜,成为全世界的惯例。这条规矩是哪来的呢?是富兰克林当邮政总长的时候定的。原来还不只是便宜一些,而是完全免费,就是邮局传递报纸刊物是免费的。因为到了一个蛮荒之地开荒,远离已经发达的城市,只能通过报纸来了解外部的信息,所以就定出邮局免费提供报纸刊物的规矩。每一个邮局,放好多免费提供的报纸,当地居民可以随便取,这样就免于变成封闭的社会。
这几条原则,现在看起来非常普通。但在开始制定时是有相当的深意的,也奠定了美国作为一个公民社会的形态。公民享受充分的权利,包括信息权,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去从事生产,发家致富。以后逐步制定了有关财产的法律,例如欠债必须还,如果不还,就有各种法律强制你还。以后又有《破产法》,等等。总之,保障市场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通过平等竞争来发展经济,同时不断地拓荒、开发。例如哪个地方听说发现金矿,很多人跑到那里去,出现“淘金热”,有的人淘到,发财了,有的人没有。人们一波一波看起来无序地奔着财富而去,却逐步建立起有序的社会。
这是美国早期,从开始立国到1868年南北战争结束,也就是前100年左右的发展情况。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国十讲》 作者:资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