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连锁”
2014-04-29
从动近一两年,“洋连锁”在中国发展前景的唱衰之声不绝于耳,在经历了10多年跑马圈地般的大肆扩张后,“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商的“中国困局”难以掩盖。尽管他们反复表示“坚持在中国长期投资发展”,但中国业务拓展减速却是不争的事实。
2012年上半年,“家乐福”销售额同比增长0.9%,达388亿欧元(约合485亿美元),实际净亏损3100万欧元(约合387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净亏损2.5亿美元,惨淡的业绩让股东们忍无可忍。与此同时,“沃尔玛”宣布3年内陆续关闭100家不盈利的门店。
外资连锁在华的发展困境,从某种程度上是结束了“超国民待遇”后的反应,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成本上升,利润下滑,外资连锁大卖场模式亟待调整。
享受“超国民待遇”
“家乐福”首创了大卖场模式:一站式服务、交易便捷、免费停车、价格低廉、开放式货架。这对于当时习惯了隔着柜台买东西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
中国是1993年才取消粮票制度的,那时市民购物面对的是售货员冷漠的面孔。“洋连锁”的进入,为封闭已久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人们以极大的好奇心涌进了家乐福超市,像抢不要钱的东西一样将物品塞满购物车。而店外还有很多人在等待进店。家乐福国贸店开业的前几天,交警部门不得不动用大量的警力参与维护车辆及人群的秩序。北京国贸店是“家乐福”进入中国的第―站,其开业的盛况至今难忘。
1995年,当时的国内贸易部提出,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国有流通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出台了《全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并确定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进试点。
为此,不少地方政府对外国投资商开出多项优惠政策以吸引“洋连锁”进驻。外资的所得税是15%,而内资则是33%。这种“超国民待遇”令外资企业兴奋不已,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易初莲花、百安居等企业开始集中抢滩中国市场。
外资连锁企业像鲶鱼激活了中国市场,而中国政策的倾斜也使“洋连锁”迅速成长为巨鳄。试水成功的“洋连锁”开始在中国更多城市野蛮生长。截至2011年12月31日,“家乐福”在中国内地门店总计203家,“沃尔玛”总计254家。
“超国民待遇”让外资连锁占尽了风头,他们把有实力的供应商纳入到自己的全球销售网络。2002年,“家乐福”在中国的综合采购总额实现16亿美元,占其全球采购总量的66%。2003年,“家乐福”在中国综合采购总额实现21.5亿美元,同比增长34%,“家乐福”平均每天的人流量达1.5万人次。
对于外资店员来说,能在“洋连锁”店工作是一件很牛的事。据一位上世纪90年代末在“家乐福”工作过的员工回忆,当年分店达到一定级别的负责人月薪近万元,这无疑是令人眼红的收入。
竞争优势不再
在内资企业的集体抗议声中,2007年,中国通过法律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确定为25%,并逐渐取消外资企业在华的优惠政策。2010年12月底,外资企业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被彻底终结,从那时起,“洋连锁”便开始走下坡。于是,诸多观点将外资零售商竞争力的丧失归罪于此。
“洋连锁”的奇、特、新一直是吸引中国消费者的最大亮点,当年老百姓要吃三文鱼、寿司之类的食物都要到“洋连锁”才能买到。“家乐福”刚刚打进北京市场的一两年间,许多人宁愿转车多次到家乐福超市去购物,就是为了买到别的地方买不到的东西。如今,让记者奇怪的是,18年前的商品家乐福超市还在出售。这样的话,“洋连锁”还何谈奇、特、新?何谈吸引力?
2010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之路布满荆棘,“百思买”退出中国;“家乐福欺诈门”遭到媒体和公众的口诛笔伐;“沃尔玛”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外资连锁巨头频频被媒体曝光负面消息,其在华发展遇到了障碍。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将外资连锁丧失竞争力归结为“企业经营成本的提高,包括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其中,对优质网点资源的竞争、房地产价格飙升带来房租的大幅度上涨,有限的利润被租金吞食。”
于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连锁企业便把危机转嫁给了供货商,这是中外零售商营销的统一手段和杀手锏。
但是,外资零售商凭借其规模优势、强大的全球采购体系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网,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压低供货商的利润,这也引起了众多供货商的强烈不满。
“家乐福”的长期压榨,令供应商苦不堪言。“家乐福虽没进场费这个叫法,但是其他各项费用五花八门,一样也不少。什么过节费、条码费、促销员费、陈列费、损耗费、宣传费、各项罚款等等,最后到我们手上的钱也没剩几个了。”一位曾与“家乐福”有过2年合作的食品类供应商陈先生说。
“家乐福没有双赢的概念,只要供应商还有油水,就一定要想办法榨出来;当供应商不愿意时,就不断制造假的费用单,强行退货再收为赠品。”曾任家乐福中国区区域采购总监的冯骏见证过“家乐福”在中国最辉煌的时代,也目睹了“家乐福”后来在中国的走衰。
“家乐福”没有与供应商形成真正的战略合作关系,有的只是利用。随着其他大卖场的崛起,供应商有了更多的选择,于是矛盾开始爆发出来了,随后开始对“家乐福”联合抵制。
失去竞争力的“洋连锁”在中国市场日渐走低,之后是信誉危机频发,负面新闻扑面而来,如“裁员关店”、“挂羊头卖狗肉”、“篡改生产日期”、“价格欺诈”、“私改生鲜熟食标签”等。
受此影响,从2010年到2012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已相继关闭了6家门店。
此时,“沃尔玛”也不再坚持山姆先生的“天天平价,始终如一”的价格哲学,各种违法操作“洋相百出”。2011年10月,“沃尔玛”几家门店的管理者因涉嫌用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而被警方拘留。
昔日被追捧的大卖场模式如今已不再具备轰动效应。对消费者来说,传统的大卖场模式早已无法囊括一切,电商等新型消费方式的兴起正在悄然改变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摘自《中国经济信息》 本文作者:孙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