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雄古国

2014-04-29

现代阅读 2014年8期

万物有灵性的苯教

象雄,意思是“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为“羊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藏族记载的神话说,象雄王室与吐蕃王室同出一源,是天神之子。象雄王室姓“廷格”,象雄人崇拜大鹏鸟,其王均以大鹏鸟饰王冠左右,境内的许多地域均以鸟命名。有学者推断,象雄氏以大鹏鸟为图腾。

象雄人笃信苯教,重鬼神,喜卜巫,忌食野马肉。象雄盛世,即十八代鹏甬王之时,也是雍仲苯教盛行之际,雍仲苯教文化源远流长,遍及青藏高原,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苯教鼻祖为登巴幸绕,传说出生于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同一时代。苯教初由幸绕家族世代相传承,后改为师徒相传。简单地说,象雄国在流行苯教之前,崇拜图腾。早期的苯教不信有来世,认为现世人类的疾苦灾难,可由苯教巫师解除。在公元8世纪中叶,佛苯斗争时,有苯教权臣玛相春巴吉之言为证。他指责佛教说:“佛教宣扬来世转生,尽是谎言。现世人若有灾,苯教即能除障化吉。”一语道破抵制外来思想的情绪。

苯教认为万物有灵,天有天神,天神为最尊。山有山神和山妖,树有树精。江河、湖水、山泉、地下皆有龙。人若有灾病,皆因得罪神鬼所致。其简单的禳解法,以煨桑开道迎请神灵,然后焚烧食物,神鬼嗅味而饱之,再不加害于人。若有疑难,以五彩靴带占卜,可知吉凶。以门窗涂黑色,门前画雍仲图案为镇邪。诸如此类,都是苯教的仪式,并非外来佛教的仪轨,现代人把藏族的一切社会现象,均误认为是佛教色彩,其实许多民间习俗,大量的是苯教仪轨,现已演变为民间风俗习惯,不易分清哪些是佛教的,哪些是苯教的。总之,吐蕃文化,说它是佛教文化,不如说它是佛苯融合的文化。

象雄王朝是如何消失的

象雄王朝在吐蕃王朝建立前,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大国,文化发达,人口众多,并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了关系。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十二月,象雄王朝进贡使者至唐,受到了唐朝皇帝极为礼遇的厚待。此后,在贞观十五年,象雄国王再次遣使远赴中原朝贡,双方又展开了一场友好的交流。

与此同时,吐蕃的国王(当时是著名的松赞干布为赞普),将吐蕃公主(松赞干布的妹妹)赛玛噶嫁于象雄王,吐蕃王朝与象雄王朝结成联盟。可是,这种联盟都是基于双方的利益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利益需求,双方就会撕破面具,露出凶狠的獠牙。吐蕃势力增强后,就显示出了这种本性,而联盟关系逐渐破裂,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开始发动了对象雄王朝的战争。

松赞干布治军有方,大军一到,使得象雄王朝上下手足无措,最终杀死了象雄王李聂秀,将所有的象雄部落均收为吐蕃治下。至此,松赞干布完成了自己统一青藏高原的宏图,而象雄王朝也在吐蕃势力的笼罩下渐渐消失。然而,象雄人并不安于吐蕃人的统治,虽然国家已经成为属国,但是忠于自己祖国的人还在暗地里做着默默的抗争。直到公元8世纪中叶,赤松德赞时期,吐蕃才完全消灭了象雄王朝。

据说赤松德赞强攻象雄不克,于是用计巧取。当时,象雄王共有3个妃子,最小的名叫故茹妃朗准来,年方18。吐蕃法臣派拉朗来珠带一野牛角沙金献给朗准来,说道:“朗准来你这等人,只做了象雄王最小的妾,按理当为王妃、王后,对此,吐蕃王也为你不服气,你是否有挽救的办法?若有,待事成后,你可做吐蕃王的正妃,吐蕃王定会将所割土地的2/3,赐你为酬谢。”朗准来回答道:“象雄王有遮天盖地的重兵,如果面对面攻打,必然不克。只有巧取才是。”接着又说:“象雄王半月后,与王室众眷属前往黄牛部苏毗静雪地区,就在途中等候杀之。一切内应由我承担。”根据朗准来的计策,吐蕃军队埋伏在色穷和洞穷两地之间(即今腊仓地区的色普和同普地区),待两王相会时,吐蕃兵突然袭击,杀了象雄王,吐蕃以1万之军,战胜了象雄的10万之众。这场漂亮的以少胜多之战使得象雄王朝完全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摘自中国纺织出版社《消失的古国全知道》 编著: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