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的爱情游戏
2014-04-29
13天闪婚
1918年9月,在美国留学的吴宓接到清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陈烈勋在信中向他介绍了其姊陈心一。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芳龄24岁,目前在浙江省定海县任小学教员,素慕吴宓之文章,愿依托终身,家中长辈也认同吴宓;此后又寄陈心一的照片和文章。到1919年6月底,陈烈勋亲自到哈佛大学询问吴宓的意思。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商量后,二人都说事情不能搁置,应进行调査。吴宓遂致信清华同学朱君毅,请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代为考察。
毛彦文考察后告诉吴宓:“陈女士系完全一师范学生,不十分活泼,然亦不板滞。不十分美丽,然亦不丑。不十分善于交际,然亦不过于默静(交际,指与西人言)。倘欲伊为一贤主妇,在家中料理家务,实甚佳。若欲伊能与西人接近,及与一辈受过西洋教育者交际,或虑不足。”“吴君倘不过求一中等匹配,则陈女士最为合适。若欲得出色人才,陈女士或虑不足。”
吴宓得知考察结果后,与陈寅恪、汤用彤商量,决定允婚。之后,吴宓致函陈烈勋,要求与陈心一通信。陈烈勋回信说,其父要求须正式聘定后,方准吴宓与乃姊通信。吴宓颇为愤怒,去信通知取消婚约。信寄出后,他又颇为后悔,觉得陈氏父子不通情理,又与陈心一何干,且自己既已允婚,不能食言,遂于同日再次致函陈烈勋,自承前函为病后狂言,作为无效,婚约如旧,并不取消。
1921年8月,甫回国不久的吴宓便赶到杭州,与陈心一见面。二人一见如故,并在陈父的安排下泛舟西湖,相谈甚欢。13天后,吴宓与陈心一“闪婚”。
吴宓婚后,与妻子育有3女。陈心一“辛勤安恬”、“谦卑恭顺”,果如毛彦文所言,为一贤妻良母。但吴宓却不满足于此,他不喜妻“呆滞迟钝”、“冥漠昏盲”。婚后,吴宓对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神交已久的毛彦文很是倾心。在经过多番思虑考量后,吴宓决定和陈心一离婚,二人的婚姻仅维系了8年时间。
吴宓离婚之举遭到亲友的一致指责,父亲吴建寅公开斥责吴宓:“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吴宓最初的打算是让陈心一、毛彦文效娥皇、女英,共事一夫。当吴宓将双妻的意思告知毛彦文后,遭到毛彦文的拒绝。几番思虑之后,吴宓坚定了与陈心一离婚之心。
离婚后,吴宓虽与陈心一分居,但吴宓仍负担她的生活,他每月领到薪水后,必到她的住处交与她。
爱情游戏
毛彦文是让吴宓痴恋一生的女子,吴宓曾说:“生平所遇女子,理想中最完美、最崇拜者,为异国仙姝(美国格布士女士),而爱之最深且最久者,则为海伦(毛彦文)。”
毛彦文是吴宓清华大学同窗朱君毅的表妹,也是朱君毅的未婚妻。
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许配给一位方姓友人之子。她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催促完婚。结婚当日,毛彦文成功逃婚,方家遂退婚。之后,毛彦文与青梅竹马的表哥朱君毅订婚。朱君毅为吴宓同桌,每次收到表妹情书,都会让好友吴宓过目。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至为欣赏,久而久之对她暗生情愫,碍于同窗之谊,只能将爱慕之情深埋心中。
1921年,当吴宓到杭州与陈心一见面时,毛彦文正要去北京求学,前来向陈心一告别,与吴宓不期而遇。毛彦文活泼雅趣、大方得体,颇具新派淑女风范,给吴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朱君毅移情别恋,同时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朱、毛分手后,吴宓向毛彦文表达爱意,为她所拒。最初,毛彦文对吴宓的追求颇为反感。吴宓一边离婚,一边更加锲而不舍地追求毛彦文。他表示愿意资助毛彦文出国留学,她拒绝后,他又以朋友张荫麟等人的名义给她寄钱。
吴宓的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毛彦文。但当两人谈及婚嫁时,吴宓却表现出了犹豫。1930年,吴宓赴欧洲访学、进修,身边出现了两位留法美国女学生H和M,并携H游览意大利各地,两人还一同计划赴美,后因H与前男友重逢才未能如愿。另外,他又和远在北平的泰国华侨女留学生陈仰贤通信示爱。
在此情景下,吴宓对毛彦文的态度产生了变化。1930~1931年间,他连续写信、拍电报给毛彦文,措辞强硬地要求她放弃学业,迅速到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分手。在毛彦文未按他要求行动时,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爱彦,决不与彦结婚,且彦来欧有妨我对H之爱之进行;回国后,既可与贤(按:陈仰贤)晤谈,亦可广为物色选择合意之女子,故尤不欲此时将我自由之身为彦拘束。”
1931年夏,毛彦文来到巴黎,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她失望至极,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的出发点即是错误?”吴宓不为所动。他在日记中记载:“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后来,吴宓对毕树棠解释他为什么当时不和毛彦文结婚:“这次本来约好在巴黎结婚,那天我从伦敦赶到巴黎,按外国的习惯,也是我预想的,她在车站上接我。我一下车,看清了是她,就上前去,做拥抱与接吻之势,这是一定的,而她竟拒绝,而且毫无通融。以下不多说了。”
此后,吴宓一人继续在欧洲旅游,途中又恋上过一名德国女子诺伊伯。是年9月,吴宓与毛彦文回国前,达成谅解,约定4个月后在青岛结婚,但同时又商量好:“届时如别有所爱,或宁愿独身,那就取消婚礼。”回国后,吴宓回到清华大学,毛彦文任教于上海复旦大学。
此后两年间,毛彦文一方面有所矜持,使吴宓烦恼;另一方面又总在等着吴宓娶她。但是,吴宓却不断地爱上别的女子,往住同时爱好几位,并将爱的感受写进日记,甚至说给毛彦文听。
苦恋无果
1933年8月,吴宓南下,他准备先到杭州向卢葆华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与毛彦文讨论是否结婚。但吴宓的算盘却落了空。毛彦文已经厌烦了吴宓的爱情游戏,她告知吴宓自己终身不嫁,领养个小女孩。1935年,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
毛彦文将与熊希龄结婚的消息传来,吴宓备受打击,一连好些天杜门谢客。吴宓对毛彦文的爱恋并未因她的结婚而终止。他一直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她的近况。熊、毛二人婚后,由上海回到北平西山的双清别墅,贺麟曾前去拜会,吴宓便让他详细讲述所见所闻。听贺麟分析,在熊公之身后,毛彦文生活情感皆孤立,必有最痛苦之时期,吴宓在日记中写道:“为完成宓对彦之真爱,应专诚独身,以俟熊公百年之后。”转念一想,其时,“彦未必能幡然与宓为觉悟后之爱侣”,于是又“烦扰不安”。
熊希龄病逝后,吴宓又燃起了与毛彦文复合的希望,他一封接一封地给她写信,她不予回复。吴宓因事去香港,登门求见,却被告知她已去上海。其堂弟,与吴宓面谈,代为表示,毛彦文今后拟继承熊公遗志,尽力于慈善教育事业,与一切朋友不欲往来,望吴宓勿再去函,更不可此时到沪过访。吴宓当面表态,绝不愿有一事而使熊夫人不快者。然而回去后,仍不断写信寄到上海。毛彦文不予理会,且态度一次比一次决绝。
1949年,毛彦文离开大陆赴台,此后,吴宓再也没有了她的消息。
20世纪60年代初,吴宓请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一位老师按照相片画了一幅毛彦文的肖像,挂在墙壁上,日日相对,夜夜相守。
据去过台湾拜访了毛彦文的沈卫威撰文介绍,当他向毛彦文提及当年吴宓对她的深情厚爱时,已是102岁高龄的毛彦文语气平淡地表示:“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再问下去,她便连说“无聊,无聊”。
1953年6月,已近暮年的吴宓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他与原重庆大学法律系毕业生、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婚后仅3年,邹兰芳因肺结核不治,香消玉殒。
(摘自现代出版社《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国学大师们》 编著:民国文林)(图片 71 (6).jpg 图注:吴宓、陈心一与大女儿。 71 (7).jpg 图注:毛彦文与熊希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