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坛”与天地日月的协议
2014-04-29张维维等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14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的,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用。
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统治万民的法统。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而地坛建筑则不然,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实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威严,要唤起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
日坛位于朝阳门外东南,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建,现坛台早已无存,只有四周的矮墙完好无损。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地点,每年春分日出寅时行祭礼,文武百官相随而至,浩浩荡荡。
月坛位于北京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又名“夕月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祭祀月神并非明清才有,至少秦始皇时代就有,《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的有名山大川和八神,八神中的第六位“月主,祠之莱山,”即齐国北部,渤海之滨。这种祭祀的方式其实是秦始皇采用了齐国人的建议,后代皇帝也就沿袭下来,但保留下来比较有规模的月坛,大概就剩下北京的一座了。
天坛 天坛里的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坛内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粽荐库)等。即使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小声说话,也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庙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音量加倍。
地坛 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点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围、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
日坛 坛西向,以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在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由谴墙(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3座,西门外有燎炉、池,北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南为具服殿。新中国成立以前古建筑大部分被毁,文物被盗,日坛几成废墟。
月坛 该坛方广4丈,高4尺6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内棂星门四,东门外为廛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遗官房。外天门两座;东天门外北为礼神坊。月坛坛面的白色琉璃,象征着白色的月亮。
(摘自广东旅游出版社《老北京带你游遍大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