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甘南
2014-04-29王蓬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东南,与青海藏区和川西藏区相邻,属青藏高原边缘,由于偏远封闭,所以相当完整地保留着藏区许多传统生活习俗与民族风情。
在这片号称“小西藏”的地方徜徉,不仅可以看见庄严神秘的藏传佛教规模宏阔的拉卜楞寺、辽阔迷人的草原风光、幽深宁静的高原尕海湖泊,还可以近距离领略藏族同胞在放牧、转场、朝拜以及服饰、饮食、民居方面原汁原味的风貌,可以看见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他们的声容笑貌和喜怒哀乐,藏族妇女的勤劳、开朗和热情,都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甘南大部分是海拔超过3000米的牧区,牧区妇女相当辛苦。由于藏传佛教的普及,高原生活的严酷,许多男子都愿意出家去做喇嘛,过一种能够受到牧民敬重又相对平静悠闲的生活。这种放弃家庭责任的做法,在宗教气氛浓郁的草原不必担心受到指责,还会因进入寺院受人羡慕。尤其一些德高望重的喇嘛,被尊为活佛,更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比之下,出家的尼姑较少,生产生活重担就落在妇女身上。每天清晨,天不明就得起来,首先得去河湾背水,然后煽起羊皮皮箱,吹旺牛粪火塘,煮好全家的奶茶,再是揪面片或手抓羊肉加上面饼,牧民早餐重要,吃饱要管一天。男人赶着牛羊出坡,女人赶紧挤牛奶,几大桶接满背回帐篷,牦牛也就近赶到山坡放牧,她们则要趁鲜做奶疙瘩、奶皮子,晾晒剪下的羊毛,用传统的纺车纺毛线,牧区从硕大的帐篷到孩子的藏袍至今还靠妇女手工纺制。牧区清晨,常见到妇女背着孩子捡牛粪、打酥油茶、挤奶,凡有帐篷、有炊烟飘起的地方就有她们忙碌的身影。
若是转场,妇女和男子同样辛苦,拆卸帐篷,捆绑行李,抬架上驮,都必须和丈夫齐心协力,还得照顾孩子,背着大的,抱着小的,骑在马上和丈夫赶着牛羊,向新的牧场进发。在若尔盖草原,不止一次看见牧民转场。他们看见我们停车拍摄,常是女人抱着孩子先出来跟我们打招呼,若为孩子拍照,女人则更高兴,满脸堆笑,连连摆手。末了,还会亮开嗓门,唱起歌儿,表示谢意,那优美的旋律在草原回荡,也给旅途增添了愉悦。
几位搞摄影的朋友,曾租辆面包车到甘南,途中一位藏族妇女挡车要求搭乘,她能说简单汉语:“让我坐车,我给你们唱歌。”大家乐了,让她上车,这位藏族妇女果然践约,走了一路,唱了一路,从《北京的金山上》到《青藏高原》,唱得情不自禁,唱得十分投入,看得出来,唱歌对藏民来说如同喝奶荼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近年,甘南每年都举办香巴拉节,交流频繁,游客增加,也给藏族群众生活带来许多新的变化。一些藏族妇女办起小商店、小餐馆,还当起了导游。我曾不止一次在藏民餐馆就餐,有一对姑嫂卖拉面,两人都穿着汉装,牛仔裤、羊毛衫,时尚现代。先以为她们是汉族,后听她们和藏民用藏语说话,才知道是藏族,问她们为啥不穿藏装,回答是穿汉装干活方便。要逢节日才穿民族服装。
在拉卜楞寺,在桑科草原,搞旅游当向导的几乎全是藏族姑娘,我发现甘南靠近甘肃与靠近四川的藏族妇女身材有明显区别,靠近四川若尔盖、阿坝一带都苗条精干,靠甘肃这边则普遍身材修长,大都在1.70米以上,甘南藏女便属这类。她们大都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用带西部口音的普通话为带的团队讲解,不少人还挂着手机。
在人们印象中,藏族妇女由于常年处高海拔草原,日光照射强烈,脸颊皮肤易被强光灼伤,形成两团红晕,她们自嘲“红二团”。其实,草原上的女性由于贴近旷野,贴近自然,更多地保留着人性深处的,也是最可宝贵的品质,比如善良、羞怯、敬畏、质朴和乐于助人,亦不乏如同大自然精灵般的可爱身姿活跃于蓝天白云之下,滚滚羊群之中,经典如王洛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描写的牧羊女卓玛。其实,只要进入藏区,见到“卓玛”并不困难,曾与藏民交谈,日常并不看重名字,随意叫出,父母村人能分清就行。男孩多叫扎西、仁次、强巴,女孩多叫卓玛、曲珍、央金、拉姆。藏区蓝天白云,贴近自然,并不像深受孔孟之道的汉族,让孩子的名字承载许多含意和希望,倒是藏民习惯更贴近生命的本质。
记得是2004年探寻唐蕃古道,从甘南自治区首府合作市赶往玛曲途中,雨后的柏油路像条黑色的莽蛇,蜿蜒在蓝天下浓绿滴翠的草原上,刚过尕海,开始翻越一道山娅,山坡上忽然迎面一白一红两匹马,上面骑着一男一女两个藏族青年,马俊人更俊,那个藏族女孩竟是那样窈窕俏丽,苗条的身姿纤细的小手扬着一根细细的皮鞭,白里透红的脸颊,长长的睫毛忽闪着黑亮的眸子,清丽得无一丝尘埃,无一丝结染,美丽得让人惊叹。见着我们迎面开的汽车,她偏着头对旁边的藏族青年说了几句,冲着我们的汽车顽皮羞涩地一笑,扬起皮鞭,两匹马立刻从车前冲过,我连忙举起手中的相机,一红一白两匹俊马已冲上碧绿的山坡,让人深深遗憾。
不过,在甘南草原还是有过一次成功的抓拍。
甘南一带的藏族姑娘由于身材修长,无论骑马或行走,都显得英姿飒爽,干净利落,引人注目,常成为摄影者拍摄的对象。
那天,我们从临夏去甘南首府合作,盛夏七月沿途正在收割碾打小麦,这一带是回族和东乡族生活的地方,这两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土墙土院的村落里常有顶着一弯新月的教堂。戴着小白帽的男人在田地收割小麦,头披黑纱巾的妇女在禾场负责碾打,一派高原麦收的繁忙景象。这天,阳光灿烂,光线充足,一路抓拍了不少收割情景。当路经一处叫麻当的地方时,路边建筑起了变化,四合土院变成了藏式小楼,还插有经幡,山坡上放牧着牛羊,田地里都种着小麦和青稞,小麦已泛黄成熟,青稞还翻滚着绿浪,和路边一位正割麦的中年男人聊天,他讲这儿地势高,只能在河两岸种地,山坡不长庄稼只长草,只能放牧牛羊。已是藏区,属甘南管辖,他也是藏民,半稼半牧,也种庄稼也养牛养羊,粮食够吃,牛羊卖钱,日子还过得去。正聊着,我突然见着从山坡麦地快步走下来3位姑娘,皆身材修长,穿着藏服,可能干完活计要回村落,这是多好的拍摄对象,我赶紧挎着相机追上去,这几个姑娘走得挺快,进了村巷,眼看就要拐弯,我又不会藏语,正着急间,突然看见土墙上的标语末尾是扎西德勒,这是汉写藏族意即吉祥如意。于是,便朝着几位姑娘的背影喊了一声“扎西德勒!”这招真灵,中间那位高个姑娘猛地回头,咧嘴一笑,露出白牙,扬起手欢快地喊了一句:“扎西德勒!”
这一瞬间,我已按下快门,成功地拍摄下这几位甘南藏女。
(摘自西安出版社《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访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