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书香中成长

2014-04-29谭旭东

现代阅读 2014年8期

小时候,家里很清贫,爸爸做乡村教师,工资很低,差不多只够一个人生活。我们兄弟姐妹4人,基本上靠妈妈努力工作、劳动。她既做乡村医生,又在村里务农,还侍弄家里的自留地,因此我的童年虽然清苦,但没有经历过饥饿。

小学三年级后,认识了很多字,开始喜欢读课外书。那时候,家里能找到一些《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大部头的书,于是如饥似渴地读,虽然其中有些字句并不能够真正理解,但也沉浸在故事的乐趣之中。幸运的是,童年时代的阅读欲望,并没有被艰苦的生活所阻拦。我的大姨父家里有很多适合孩子读的书,他给表哥、表弟订阅了《儿童文学》、《小溪流》等杂志,还买了很多文学名家的作品。我常去大姨父家,和表哥一边玩耍一边读这些杂志和图书。因此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就读过冰心的诗和散文,这在我的同龄人中是很难得的。也许是因为课外阅读的书多,我的语文学得尤其好,作文常被老师拿来做范文,而且屡次在学区竞赛中获奖。后来我走进文学世界,发表了很多作品,这肯定与小时候的这种阅读经历有关。应该说,文学的种子就在那时候播下了。美好的文学世界,给我带来了童年的快乐,也奠定了我一生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上初中时,家里条件开始变好了,爸爸转为正式公办教师,而且因为改革开放,可以搞个体经营,我家开了个商店,每月收入在当地算是很富裕的。我家盖了大楼房,买了电视,装了电扇,我和弟弟也能骑“永久”牌自行车了。但那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给我做一个大书柜,让我收藏自己喜爱的图书。可能是因为生计很累,家里各种事情也多,加上爸爸还要忙着教学,他一直带的是初中毕业班的数学课,作业批改量很大,工作并不轻松,因此会做木工的爸爸没有满足我有一个大书柜的愿望。直到我大学快毕业了,爸爸才给弟弟打了一个书柜。而我那时候已经不需要家里给我打书柜了,大学一毕业我肯定不会回到老家。但我感谢爸爸从来不干涉我读课外书,反而时常给我一点小零钱,让我能够经常到书店里选几本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泰戈尔、艾青等诗人的作品,还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基度山伯爵》和《雾都孤儿》等都是我自己购买阅读的。因此,爸爸虽然不是我的文学领路人,但我感谢那清贫的家庭,它曾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书香。

有人说,童年的阅读奠定一生。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这句话是一点也没错的。上大学我读的是英语系,后来,我又读了中文博士,还拿到了艺术学博士后的证书,都是与童年时期的阅读有很大关系的。那时候,读的书虽然有限,但是涉及中外名著,视野比较开阔,因此我既能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有所收获,还能在创作园地里收获果实,这都与童年的书香浸润有关。

给小学生讲文学、讲阅读、讲成长时,我总喜欢回忆自己童年的这些事情,总喜欢把小时候阅读的体验告诉小朋友,就是感觉到读书,尤其是读课外文学书对我来说,一直是实现自我成长的一个关键。现在人到中年了,但我一直难忘爸爸最初给我课外书的情境,记得在大姨父家和表哥一起如饥似渴地读着儿童文学刊物和小人书的时光,也记得在橘黄色的灯光下默默阅读世界名著的日子。更感激那些美好的文字,给了我理想和希望,让我从小就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懂得了寻找幸福生活的真谛。

今天的孩子,生活条件好多了,特别是城市里的很多家庭,很富裕,有大房子,有高档电器,有很多玩具,但我希望做爸爸、妈妈的给孩子多买好书,给孩子准备一个大大的书柜,让他们在课外文学阅读中找到乐趣,充实灵魂,陶冶情操。

童年有书香的浸润是一种幸福。愿每一个孩子都亲近阅读,都能在书香的浸润中快乐成长!

(摘自安徽教育出版社《我的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