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鸿章回忆录》

2014-04-29雪珥

现代阅读 2014年8期

轰动欧美的日记

《李鸿章回忆录》这本书号称从多达160万字的李鸿章手稿和日记中节选编译而成。该书的主编曼尼克思在前言中介绍说,李鸿章并不注意保管自己的日记,当他从汉口调任直隶总督时,大量的手稿被留在了汉口;而当他从直隶总督任上调离时,他又将24年来所写的大量手稿留在了天津。李鸿章去世后,他担任“两广巡抚”的一个侄子,经多方努力,从汉口、广东、上海、南京、苏州、北京、天津等地,将他的手稿收集在一起,存放到李鸿章在广东的旧居中。1911年,经过大清帝国政府的许可和李鸿章后人的同意,由李鸿章的秘书罗伯斯上尉担任翻译,在北京的王某和广东的“老秀才”协助下,曼尼克思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认真的整理翻译,编纂出版这本《李鸿章回忆录》,奉献给西方读者。

此书出版之前,出版商邀请一些中国问题专家对书进行了审读,他们一致认为此书的确是李鸿章的日记及私人文件,具有很高的、永恒的价值。

美国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对曼尼克思并不熟悉。为了审慎起见,他们将书稿交由科士达审阅。科士达在1892~1893年间,曾担任哈里逊总统的国务卿,是“国际法”和国际事务的专家。1897年中日谈判期间,他曾经受中国政府邀请担任李鸿章的顾问,与李鸿章有很密切的接触,并建立了很好的私交。

科士达兴致勃勃地读了这本《李鸿章回忆录》,包括那些他本人所了解和熟悉的中日甲午战争及其谈判的章节,认为这本书是真实可信的。

在专家们的首肯下,本书顺利出版。美国各大报纷纷用大版面进行报道和选载。这本定价为3美元的书,迅速热销,根据《纽约时报》1914年5月24日的报道,该书因为供不应求,已经开始了第七次印刷。全美上下继1896年李鸿章访美之后,又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和“李鸿章热”。该书主编曼尼克思迅速成为美国当红的中国问题专家。

这本书的作者曼尼克思是美国第九步兵团的一名普通十兵,随部队参加了八国联军的行动,在中国待了短短的几个月。1901年4月,曼尼克思回国后退伍,之后再也没有到中国去过。

在牢房里闭门造“书”

曼尼克思的短暂中国行,似乎并没有立即引起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兴趣。1911年11月,他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广告者报》出任记者。不久,曼尼克思和报社老板瑟斯顿搞僵,只好辞职,并开始酗酒。窘迫和愤怒之下,他冒用老板的名义给自己开了张支票,虽然数额只有几美元,而且瑟斯顿也不想追究,但银行方面却毫不客气地报了警。

蹉跎了半辈子的曼尼克思,锒铛入狱,被判了一年监禁。但他自己却并不气馁,依然充满激情,兴致勃勃地计划利用好这段坐牢的时间,用自己的写作天赋好好赚点钱。

曼尼克思请朋友们从夏威夷图书馆借了大量有关中国和日本的书籍,飞快地读完后,又索借了更多的书,然后他宣布已经准备就绪,可以写文章赚大钱了。

曼尼克思在安宁的牢房中,将自己想象成伟大的东方政治家李鸿章,用李鸿章的口气开始了“回忆录”的创作。每写完一部分,他就将稿件邮寄给一些报刊。

曼尼克思的出色才华,令他创作的“李鸿章日记”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关注。纽约《太阳报》认为,这些李鸿章日记的英文版本,兼备文学性和学术性,是十分珍贵的作品。他们迅速请专家进行了鉴定,确认为真品。《太阳报》迅速为曼尼克思开设了一个专栏进行连载,专栏名为《李鸿章日记:根据中国广东的原始资料编译》。

随后,伦敦的《观察家报》主动来信,询问曼尼克思如果手头还有更多的李鸿章日记,希望能在他们报纸上开专栏,并保证将提供比《太阳报》专栏大1倍的版面,同时,愿意支付高达1000美元的稿费。

于是,这位由在押囚犯臆造出来的“李鸿章”,同时在大西洋两岸畅谈着他的人生、事业,评论着当世的伟大人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阅。

曼尼克思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夏威夷总督福瑞尔干脆下令给他减刑,1年的监禁,他只在监狱中待了8个月。出狱后,经济上大为宽裕的曼尼克思就专心写作。

细节露出马脚

就在曼尼克思在和自己的想象纠缠不清时,出版的《李鸿章回忆录》开始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问题出在书中李鸿章访问欧美的部分。

该书在英国出版后,一些英国汉学家就发现了李鸿章访问欧美的一些细节有问题。但真正的致命挑战发生在美国。

挑战者的权威性根本毋庸置疑:他就是波士顿人杜维德。杜维德在大清海关任职多年,精通中文,与李鸿章关系很深。李鸿章1896年访问美国期间,杜维德全程陪同。引起杜维德怀疑的,是曼尼克思的《李鸿章回忆录》中所登载的李鸿章在美国最后一天的日记。

书中,李鸿章在返回中国的前一晚,在旧金山写道:“今天,我的朋友们带我参观金门湾,这是我第一次从世界的这一边看到辽阔的太平洋。真难以相信它如此辽阔万里。当我登上旧金山海湾入口处的高高悬崖,举目眺望,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美丽的祖国。那些有关我的非议和责难,我一概不予理睬——我只有一颗中国心。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皇上,我屈膝向他下跪;我也仿佛看到了天津、广东和汉口,这些我曾经热爱并将永远热爱的地方。我回到住处后,良久无言,这几个月来我走遍了世界,现在唯一期盼的,就是能亲吻到祖国的土地!”

无疑,这是一段文采和真情并茂的文字,至今读来还令人感动。

但问题是,李鸿章在美时,为了表示对美国排华政策的不满,拒绝访问排华严重的美国西部,为此,李鸿章辗转取道加拿大的温哥华登上回国的邮轮。

作为“全陪”的杜维德,与李鸿章一起在温哥华的酒店中度过了在美洲大陆的最后一天,李鸿章怎么有可能登上遥远的旧金山金门湾去眺望祖国、大发感慨呢?

杜维德由此生疑,并对这本书做了细致的勘对,又发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他断言,这本书至少有一部分是伪造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的质疑从各地纷纷涌来。备受压力的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决心对此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但他们坚信,即使该书有重大错误,但绝不可能是完全伪造的。他们希望与曼尼克思亲自沟通,以便澄清种种传言,给读者一个交代。

这时,曼尼克思“不见”了。

据他的“代理人”莱昂纳德说,曼尼克思正在中国访问,与李鸿章的继承人们商谈要事,并且还要和帮助他翻译《李鸿章日记》的罗伯斯上尉等见面,以便收集更多资料出版《李鸿章回忆录》的第二卷,满足广大读者的热切需求。

当然,这位“代理人”莱昂纳德是曼尼克思虚构的,曼尼克思本人此时定居在加州,忙于为很多报纸写专栏,没时间更没办法应对霍敦·密夫林出版社的质疑,只好杜撰一个“代理人”出来挡驾。

“代理人”莱昂纳德向霍敦·密夫林出版社通报了一个好消息,曼尼克思正在抓紧《李鸿章回忆录》第二卷的写作,已经完成6.5万字。虽然美国和英国都各有两家出版社争先抢购版权,但曼尼克思还是愿意先给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对这样的提议不感兴趣,而是加紧了自己的独立调查。

伟大的伪造小说

在《李鸿章回忆录》的真实性引起西方沸沸扬扬的时候,遥远的中国正陷入民国初肇的混乱之中。

对于这本轰动西方世界的《李鸿章回忆录》,李家一直保持着沉默,至少,在民国各色政治人物出于现实政治利益的考量,将李鸿章逐渐妖魔化为“卖国贼”的时候,这本有着赝品嫌疑的书,也很好地描绘出李鸿章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李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该书做任何公开评论,只有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1876~1938年)在写给自己的英文教师、原美国驻中国使馆的中文秘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总教习丁家立博士的信中透露,父亲的秘书班子中,从来没有一位“罗伯斯上尉”,而且父亲从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坚信,这整本书都是伪造的,不过是为了娱乐大众而已。

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对《李鸿章回忆录》真实性的调查,在曼尼克思花招百出的应对中,陷入了一片迷雾。无奈之下,出版社只好用了最笨的一招:将《李鸿章回忆录》与曼尼克思坐牢时借阅的所有书籍进行比对。他们专门聘请了夏威夷图书馆的伊莉莎白及中央联合教会的露丝,根据曼尼克思当年从这两家机构所借阅的书籍清单,一一进行比对。

两位图书管理员惊讶地发现,曼尼克思的大作,绝大多数材料都来自那些书籍,但都做了十分巧妙的编辑处理,用李鸿章的口气进行了精心的改写。

比对结果显示,《李鸿章回忆录》的确是一本伪造的历史书,而换个角度看的话,曼尼克思本人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和“最有天才”的历史小说作家。

摘自线装书局《李鸿章政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