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二代”国企挂职的悖论
2014-04-29刘远举
广东省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这次挂职始于2013年11月,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了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富二代”。政府帮企业家培养接班人,这自然激起热议。
目前市场上不乏各类针对“富二代接班焦虑”的培训班,不过它们普遍有浓厚的经济目的或实践性差的特征。几年前,江苏省曾通过党校培训等方式来集训1000名“富二代”,也引发争议。
国企脱胎于计划经济、组织化等特征,形式流程往往更规范,规章制度也更严密,有强过家族化管理的民营企业的地方。从挂职者职务看,一般为总经理助理或中层部门经理,基本都是虚职,观察、学习的成分居多,也确有可能提高政策和市场的分析能力。
不过,地方政府通过国企挂职方式帮民营企业培养接班人的做法,却存在一个悖论。挂职者自身的民营企业与所挂职的国有企业,不管是有着竞争关系,还是作为产业上下游合作企业,多少都存在着利己不利它的利益。现在国企却门户大开,帮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培养接班人,这说得难听点,不过体现了国企的非企业性质。那么,企业接班人如何从一个具有浓厚非企业特征的机构里学到企业家应具备的东西呢?
这个悖论,正是问题的关键。
都知道,当下做生意,有政府、国企的人脉资源,商场上更游刃有余。所以当地“富二代”们到国企中挂职,不否认其中的学习意味,但也许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借此积累人脉。也许正因如此,“富二代们接班不积极”,报名的却不少。
毋庸讳言,正是这种让企业家对政府、国企资源趋之若鹜的大环境,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接班与传承。在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富二代”接班与否,都不会影响企业正常沿袭与运作。而这些制度安排,都是在长期稳定的制度预期下自发形成的。
所以,政府的真正作用,在于形成长期的、公平透明的制度预期。遗憾的是,挂职培训,目的虽好,但某种程度上恰好帮助滋生人脉网络的不透明。
摘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