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形象最差”不如读懂公众期待
2014-04-29堂吉伟德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群众认为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
形象危机研究的结果,既是实际情况的反映,更是公众意见的表达。受累于各种负面事件,比如城管暴力执法,比如校长开房等,对于整个群体的形象,确实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看待这些评价,显然需要“三省吾身”,而不是“不以为然”。
必须承认,即便被评为形象最差的城管,也仅仅是“一条鱼和一缸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执法在一线的城管人员,其辛苦的程度及职业的正当性,都应当得到承认。“形象最差”的结果,多少有“躺着中枪”的委屈感。但另一个层面,虽然城市管理与民众诉求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工作的付出和最终的评价,却可能形成很大的反差。一方面,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公职人员,更容易得到公众差评;另一方面,最差评价有事实的支撑和现实的依据,并非天然的职业歧视和民意偏见。
差评并不可怕,因为这既是事实的反映,更是民意的期待,希望以一个不光彩的标签,让个中人能够有所反思和触动,并因之加以改进,从而让知廉明耻的道德力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自然是善莫大焉。而对于被评价者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最差的结果”,而是看待结果的态度。
报告发布后的舆论中,除了“实至名归”之类的赞同外,其实也不乏“有点冤枉”的声音。此说明,民意表达并不缺乏理性与宽容,而这样的姿态更应换得城管群体的积极回馈。破坏形象易,改变形象难,若有共同的利益和关切,实现起来就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要读懂民意的期待,以及差评背后的公共诉求,相向而行就能很快实现交融与互动。
读懂期待比纠结最差更有意义。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改善城管形象,优化管理环境,采取了“眼神执法”、“鲜花执法”等技术性改变,虽然在方式上还有待商榷,但在出发点却获得了肯定。即便是一种姿态也不失为进步。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