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导演的“北京兵变”
2014-04-29作者:王永斌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取得胜利。随之,湖南、陕西、江西等十几个省相继响应。12月29日,在南京开会,17个省的代表进行投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3日,选举黎元洪为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任命黄兴为陆军总长,王宠惠为外交总长,陈锦涛为财政总长,蔡元培为教育总长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政府通令:限期剪辫,禁止赌博,劝禁缠足,废跪拜等一系列民风民俗的改革措施。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对腐朽的清政府是个沉重的打击。清王朝急忙派兵前往镇压,负责镇压起义军的袁世凯一面派大军赶到武昌加紧进攻起义军,一面派人与南方革命军接触议和。南京临时政府承诺:袁世凯只要赞成共和,临时大总统一职就由袁世凯担任,袁随即逼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在南京,发电欢迎袁世凯来南京就职。袁世凯的势力在北方,他认为到南京就职会受到挟制,所以迟迟不去。1912年2月25日,孙中山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特使,率团员4人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蔡元培等一行人到京时,袁世凯热情接待,派人到车站迎接,举行高规格的欢迎会,安排舒适的住所,并一口应承把一些急于处理的事务处理完毕就可以启程赴任。但他在暗地里与几个亲信密谋对策,指令他的亲信下属曹锟演出了一场“兵变”闹剧,让南方特使看看,晓得已经退位的皇族心有不甘,还蠢蠢欲动,军队待机而动,可能会招来外国的干涉等借口,袁世凯不能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还是定都北京,在北京就职的为好。
按袁世凯的部署,2月29日晚7时许,北京城里骤然枪声大作,“兵变”闹剧准时开演。驻扎在朝阳门外的曹锟率领的北洋第三镇第九标炮兵营起来闹事。乱兵涌到朝阳门,城内驻军自动打开城门,放闹事乱兵进城。接着,北京内城和外城闹事之兵搅在一起,边放枪边放火抢劫杀人。内外城的繁华商业街东四牌楼、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和大栅栏里的金店、钱铺、首饰楼、钟表店、洋货铺及其他店铺大多数被抢。北京城内枪声大作。住在东单牌楼以北煤渣胡同里的南方特使蔡元培等人听见枪声就警觉起来。后来听到枪声越来越近,狼狈地跑到东交民巷使馆区六国饭店避难。蔡元培等人刚走,乱兵就闯进了特使驻地乱抢一阵。
第二天晚上,“兵变”闹剧又在西城的西单牌楼、西四牌楼等处表演了一回。2天兵变,北京城内尸横遍地,内外城约有1万多家店铺受害,损失白银数千万两。因为1912年是农历的壬子年,所以又称“壬子兵变”。不仅北京一地发生了“兵变”,3月1日和2日,袁世凯在通州、长辛店、黄村、三家店、髙碑店等北京附近地方也制造了大小不等的“兵变”。
特使蔡元培率团回到南京后,经过多方研究,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定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摘自华艺出版社《老北京五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