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银行业的深层危机

2014-04-29孙飞

现代阅读 2014年8期

根据2012年2月17日中国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境内商业银行净利润总计达到了1.0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这让曾经被称为暴利的中国烟草望尘莫及,因为2011年全国烟草行业平均利润增长率为20%,而中国的16家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率却达到了31.49%。无疑,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是什么原因使得银行业变得如此暴利?根据调查显示,在银行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利息差。从全行业来看,银行收入中利息差贡献了80%。央行规定的存贷利息差可以达到3%~3.5%,但一般企业是无法享受的。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他们的存贷利息差能够达到7%。可是在美国、中国香港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个利息差只有0.3%,这之中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2011年“中报”数据显示,中国的12家上市银行在半年时间里净赚4000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高达2057.43亿元,普遍增幅在40%左右,几乎占到了净利润的一半。面对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贡献了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的1/3。

然而,即使有着如此高的利润率,中国的银行业也正在陷入一场危机。因此,中国的银行业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自身的盈利模式。

从深层来看,中国的银行是在依靠粗放经营进行赚钱的。粗放经营体现在,银行只依靠吸收大量的存款,然后再将这些存款放贷,最后以通过稳定的利息差来赚取利润。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都是如此。与此同时,由于管理粗放,几百亿的存款基本上在这半年之内就全部用光。这就会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旦A股市场无法有效融资之后,中国的银行就必须以通过贱卖股份的方式来实现融资。而西方发达国家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原因何在?这就需要我们明白发达国家的银行靠什么赚钱。

其实很简单,由于发达国家的银行进入门槛是相当低的,它们主要是依靠服务来赚取利润的。

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内有一套内控和管理系统来确保每个员工都会按照这套规范来操作。这就与中国的银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银行的管理还处于一种简单的数量化考核阶段,比如要求员工每一天要接待多少个客户,每个月要吸引多少存款,要卖出多少产品,等等。

总的来说,中国银行业很少去思考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不仅如此,其管理也相对混乱。可以说,中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一直是在以一种畸形的模式发展。

中国的银行面临着如此严重的问题,有的专家便提出了上调存款利息,对银行暴利征税的建议。这样造成的结果就会与向“两桶油”征收暴利税的结果一样:在对中国石油和中石化征税之后,油价开始上涨,油荒更加严重。

由此来看,要想真正实现对银行业的治理,就必须抓住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对金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只有抓住这一最根本原因,才能实现中国银行业的彻底转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商业银行为此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一方面就是要将一部分钱贷给地方政府用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用于房地产的建设项目;除此之外还要保障经济发展。中国的银行业也肩负着发展重担。

面对这样一场深层次的银行危机,中国的银行业要进行深刻的反思,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过去这种管理粗放、模式畸形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整治行业弊病。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加强规范建设,制定相关的措施来保障银行的顺利改革,以期实现成功的转型。

摘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经济大趋势3:萧条还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