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经济学家”在替谁说话?
2014-04-29周俊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内蒙古赤峰视察时,发表了“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对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谈话。这一表态,使得市场上有关央行应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声音,再度升温。一些来自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纷纷发言,呼吁央行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避免经济运行的“硬着陆”。
自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继续表现为下降,2014年一季度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仅为7.4%。在GDP增速下降这个表象后面,是一些行业和企业的运营出现了困难,这在被称为“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最近一两年,股市长期陷于低迷,与市场资金的紧缺确实有直接关系。
不过,支撑一个国家经济运转的,绝不是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而应该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而从实体经济的表现来说,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出了大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李克强总理的话是有一系列经济数据作支撑的。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已表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适时适度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并不是一种新的政策宣示。在近两年央行出具的金融政策报告中,一直有这样的表述。事实上,央行也是这样做的,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两年因为货币政策收紧而出现的“钱荒”问题,在2014年已基本解决,这也证明央行的调控手段正在逐渐成熟起来。
一些来自商业经营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将领导人讲话中的只言片语,按照自己的需要做夸大性解释,集体喊话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其背后很可能存在某种商业利益的驱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证券公司、商业银行都设置了“首席经济学家”这种岗位,这与经济学家在经济研究中应该保持的独立性是相违背的。这些经济学家基于自己所服务的商业机构的利益而向社会发表的观点,其科学性往往是经不起质疑的。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