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纪实
2014-04-29高杰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在1942年5月召开的。被邀请的文艺家约70余人,加上会议规定的部分文化艺术和宣传单位必须参加者,全体正式与会代表约100余人。由全体与会者参加的讨论会共3次: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始,毛泽东做了《引言》演讲;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与第二次全体会议的休会期间,与会代表比较集中的单位,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等均召开了小组讨论会;在3次全体会议讨论中约有40余人次在大会上发言。
毛泽东的《引言》演讲与《结论》演讲,后来被辑成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会场设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办公楼里。楼体分3层,三楼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室;二楼为任弼时、李富春、杨尚昆、王首道等中央办公厅负责人的办公室;一楼入大门的右侧为中央机关图书馆,左侧是中央机关中办餐厅,文艺座谈会的会场就设在这里。
会场长12.66米,宽5.2米,总面积约78.5平方米。这个面积如果是站着,的确可以容纳不少人,但据许多人回忆,与会者都是坐凳子的。于敏说:“开座谈会时我们坐的都是长条凳,不是椅子。”潘奇说:“开会时大家有坐条凳的,也有自带小凳或马扎的。我自己就是坐自带的小凳。”即使坐凳子,按每平方米坐2人算,整个会场亦可容纳160人左右。
会议有主持人,会场上还设有简单的临时主席台。温济泽回忆:“当时有个主席台,不是高台子,而是平地,拉几张桌子铺几块布,上面几个人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毛主席在当中,朱总司令坐在旁边。”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作息时间是与会者记忆分歧最大的问题。有回忆说是在上午开的,有说是在下午开的,有说晚饭在会议上吃,有说午饭、晚饭都在会议上吃。
罗工柳回忆说:“座谈会开了3次,第一次主要由毛主席做《引言》,时间比较短,我的印象中是一上午,也没有吃饭。主席做完《引言》,也许有人发言了,但我记不得了。”“第二次会议时间也不长,发言的人很多。第三次会议开了一整天,中饭、晚饭都在杨家岭吃的。”
何其芳回忆说:“第一次开了一整天。中午,大家在杨家岭中央机关的食堂吃了午饭。下午又继续讨论。第二次会议是在5月16日开的,也是一整天。我还记得,中间休息的时候,毛主席站在会议室的门口。外边的光线照射进来,我才注意到毛主席穿的褪色的灰布裤子的两个膝头部分,补了两方块颜色鲜明的蓝布补丁。”
5月23日第三次座谈会仍在下午召开,可能原计划在晚饭前结束会议,但讨论时发言的人很踊跃,等到朱德最后发完言已经到了快吃饭的时候。这时要赶在晚饭前做完《结论》已经来不及了,况且听说毛泽东要做《结论》,中央研究院、鲁艺、杨家岭中央机关又来了许多人,所以做《结论》报告的会场也需要重新安排。于是决定先吃饭,然后再安排做《结论》报告。
正当人们纷纷走出会场准备吃饭的时候,吴印咸看西斜的阳光正好,提议所有与会代表留一张合影照,以作纪念。何其芳回忆说:“朱总司令发言后,负责摄影的同志邀请大家到广场上去,利用还未消逝的西斜的阳光,同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照相。”潘奇回忆说:“照相时有很多人都抢着往主席跟
前坐,鲁艺美术系的张悟真就坐在了主席跟前。”于敏回忆说:“第三次座谈会结束,全体留影。有些人很会抢占位子。丁玲、草明、李伯钊、田方等人得意洋洋地坐在了毛主席左右。此时忽然跑来了一条狗,主席起身赶狗,抬一条腿踢它,大喊:‘康生,你怎么不把它管好!’全场哄然大笑,群山传来回声。”
照完相后,大会特意将前两次会议的招待餐改为会餐,会餐的内容是菜丰富了些,还加了酒。马加回忆说:“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文艺工作者们开怀畅饮,谈笑风生。”
会餐完毕,稍作休息。入夜,毛泽东开始做《结论》报告。会后整理出来的《结论》部分约2.5万字,报告过程费时约3个钟头。《结论》报告完毕,已到午夜时分。
(摘自陕西人民出版社《延安文艺座谈会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