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的来历
2014-04-29康捷
中山装的诞生是中国服装业的一个巨大革新。中山装的设计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在中山装诞生之前,中国男子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西装、对胸式短衫裤和大襟式长衫等。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西装不便于随时穿着;而且,西装的布料及与西装配穿的衬衣、领带在当时多要进口,很不适应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国情。中国式衫袍随着旧时代的过去也显得过时,不适应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
有鉴于此,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即开始着手传统男子服装的改革。他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文装”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3个暗袋改为4个明袋,下面的2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东西的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目的是使衣袋不仅当做装饰,还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工作、学习用的必需品,衣袋上加上软盖,既美观,又实用。
孙中山接着又设计了与上装相配的裤子,他吸收西装裤的长处: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覆以软盖。
在孙中山进行服装改革中,给他帮助最大的是一个叫黄隆生的商人。黄隆生是广东台山人,在越南河内开了家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在河内筹组兴中会时,偶然间走入隆生洋服店购置衣物,两人因而结识。黄隆生佩服孙中山的胆识,痛恨清政府,因此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孙中山在大元帅府任事。他十分赞成孙中山关于服装革新的见解,第一套中山装就是在他的协助下顺利缝制而成的。
孙中山在服装改革中,坚持两点,一是吸收中外服装的长处;二是注意实用,符合中国国情。中山装因为式样新颖、美观实用、方便省钱,因此一诞生就受到欢迎。孙中山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更显得精神抖擞、精明强干。
由于孙中山的威望和提倡,更由于“中山装”所具有的西装和中国旧服装无法取代的优点,中山装诞生后即广为流行。以后的中国男子服装不管是军服还是民服、干部服、学生装,大都以中山装为基础,不过加以装饰或稍做改进而已。
(摘自广东人民出版社《孙中山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