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敬的战士

2014-04-29

现代阅读 2014年9期

谢樵:义无反顾搏激流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紧急组织41人的应急医疗救援分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

4日中午,医疗救援分队挺进龙头山镇光明村,战士谢樵随队抢救并协助当地群众搬运伤病员,先后往返出入山体滑坡道路近40次。13时,救援分队接到大林村村民刘远玉的求救。大林村被泥石流掩埋,60余人下落不明,其妻张仲巧也未逃出,请求救援队帮助寻找。但前往大林村唯一的路被巨大的堰塞湖挡住。

救人要紧!谢樵主动请缨,脱掉外衣,向对岸游去。眼看就要游到对岸时,余震突然袭来,一块块石头从山上滚落水中,激起巨大的浪花,谢樵被一块石头击中。目击谢樵遇险的总队医院医务处助理员万艳梅泣不成声地对记者说:“当时,我们看到他的两只胳膊在水面上奋力挣扎,但最终被汹涌的急流卷入水中。那一刻,我们的心都碎了。”

8日上午9点50分,谢樵的遗体被搜救队员打捞上岸。

(摘自“中国警察网” 本文作者:郑明波 等)

女子救援队:像男人一样拼命

她们素面朝天满脸灰土,和男兵一样身穿救援队制服;她们穿梭在灾区现场和男人一样拼命,只为能够通过女子先天的细心和柔情救出更多的受灾村民。

鲁甸地震发生后,陆军第十四集团军某工兵团成立了全国首个“女子地震救援队”赶赴现场救援。5名20岁左右的女兵跟随救灾部队来到灾区,救援过程中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兵而受到任何“特殊待遇”。进入灾区途中,由于灾区交通拥堵,所有救援人员不得不徒步进灾区,5名女兵也跟着部队背负数十公斤的救援器材徒步行进10公里。救援现场,女兵们和男兵一样,冒着余震转移遇难者遗体、对生还者进行救援。

她们虽然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却也接受不了生离死别。看着因亲人遇难悲伤哭泣的村民,5名女兵的心也被深深触动,说:“真希望不要发生地震。”

(摘自《都市时报》 本文作者:何惠子 等)

战斗在堰塞湖的爆破队

上等兵周志杰18岁的生日是在约40摄氏度高温下背着炸药度过的。几天来,他和驻广西武警第一总队水电三支队的11位战友一起,每天人工背运共3吨炸药上山顶,每次24公斤,每天往返几十趟。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在牛栏江红石岩村形成堰塞湖,危及上下游数万民众安全。要实现堰塞体排险,必须开挖泄流槽。但由于地震把整个山头震垮,堰塞体上巨石横陈。人工背运的炸药,能够炸开阻碍泄流槽的巨石。8月10日,记者在半山腰遇见周志杰时注意到,因为背炸药太多,他的双肩出现一道道勒痕。“累,但还能坚持。”刚刚跨入成年人行列的周志杰告诉记者。

广西武警水电三中队中队长万宁宁,是组织爆破的主要负责人。他已经连续2天2夜蹲守在堰塞体上。他从事爆破3年,面对爆破产生石头到处飞等问题,万宁宁必须与爆破员一起,防止出现问题。9日凌晨3点,他们刚把500公斤的炸药装好,又一次余震袭来,碎石把刚装好的导火索全部埋住,部分还被砸断。官兵们只能借助月光隐约辨物,进行二次安装。万宁宁和战友们依托2只手电和3个手机,一点一点处理,一夜无眠。

在处理这一系列工作中,最为劳心劳力的要数堰塞湖排险主力的广西武警水电三支队的头儿——王永兴。从排险工作第一天起,王永兴就24小时处在“连轴”状态。在堰塞体上熬了3天后,外出换洗时一称体重,他瘦了17斤。

(摘自“中新网” 本文作者: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