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丛林女魔唇印杀人之谜
2014-04-29大风
俄罗斯专家组在乌干达勘察铁路线时,先后有十几名工作人员身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些鲜红的唇印,随后便上吐下泻。更为离奇的是,身上出现唇印者每隔两小时便会泄精一次,眼看生命垂危、命悬一刻。据当地的巫婆说唇印是丛林女魔维丽为了惩罚那些打扰她灵魂的人,先在打扰者身上留下唇印作记号,让其排尽“秽物”,最终成为她的美食。诡异的说法让人不寒而颤,事实的真相又是什么……
印证传说
2014年4月,俄罗斯远东铁路公司一行46人的专家组,在总工程师尤里金的带领下,到东非国家乌干达援助该国勘探设计长度超过620英里的乌刚铁路。这条铁路将乌干达和肯尼亚的边界与卢旺达以及刚果民主共和国相连,直通印度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到达目的地后,尤里金才发现,这里河沟纵横,遍地沼泽,气候氤氲,完全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热带丛林。这对来自寒带的专家组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尤里金风趣地对身后的队员喊道:“我们在树荫下工作一定非常凉爽!”他带头钻入丛林。
谁知工作还没展开,就有几十名当地人拦住了专家组,不让他们动工。领头的是个满脸皱纹、画着白粉、手摇转铃、身披七彩怪装的巫婆。她通过翻译告诉尤里金,她叫普安娜,是神的女儿。这片密林是女魔维丽的灵魂住所,谁要是打扰了维丽的灵魂,便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所以请专家组赶快离开这里。普安娜还告诉尤里金,女魔维丽是几百年前当地有名的一个处女巫婆,因为年轻貌美,国王想把她抢去做妃子,但维丽誓死不从,在争执中被国王的卫兵失手打死。由于维丽还没修成正果,死后就成了孤魂野鬼,寄居在这片密林里。
有胆大者不相信这样的传说进入过这片老林,但出来后他们的脸上、胳膊上、手上都印有多少不一的唇印,随后便不停地排泄、排精,直至死亡。所以现在这片密林也被当地人称作“维丽林”,成为了禁地。
这时,当地警察赶到了。警察将普安娜等人赶走后,尤里金带领着队员们开始勘探工作。专家组在林中工作了一天,除了看到几条三四米长的巨蟒,没再看到过任何生物。当天晚上,专家组就宿营在林中。
奇怪的是,第二天一早,先后有十几名年轻的队员皮肤奇痒难忍,用手去挠,越挠越痒,最后皮肤都抓破了,旁人发现挠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个酷似女人唇印的痕迹。尤里金连忙叫来队医,然而消炎、抗生素、疥癣膏甚至抗过敏,能用的药都用遍了,也没法为队员们止住那钻心的刺痒。
当天中午,那十几个人居然都发起了高烧,嘴里开始说着胡话,接下来是上吐下泻到连裤子都没力提住。更令人难以启齿的是,那十几个小伙子每隔一两个小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泄一次精,根本没法控制,眼看着就要一命呜呼。
负责保护专家组的警察队长对尤里金说:“我是当地人,知道维丽林中什么怪事都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也是不止一次地听说和遇到了,得赶快救他们,不然就来不及了。”尤里金虽然不相信这是女魔在作怪,但又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他苦着脸说:“这三名队医都是专家级的,你们乌干达全国可能也找不到比他们水平更高的医生了。”队长说:“看来我们只有死马当成活马医,赶紧去找普安娜,或许她有办法。”在警察队长的带领下,尤里金只得硬着头皮带上厚礼去找巫婆普安娜。
再三求助
普安娜就住在附近一个寨子里,可能是看在尤里金带去的厚礼分上,她责怪了几句,让尤里金他们先回,她随后就到。
一盏茶工夫,普安娜来到了专家组的驻地,她焚起了香,念起了经,开始作法。普安娜告诉尤里金,果真是专家组的勘探惹恼了女魔维丽。普安娜还说,由于她跟维丽在“另一个世界”是好朋友,维丽答应看在她的面子上这次放专家组一马。随后,普安娜取出一只刻有鱼头神的泥瓦罐,交给尤里金,说这是女魔维丽恩赐给她的“神药”,让尤里金把罐中膏药抹在受伤者的唇印处。临走时,普安娜再三叮嘱专家组千万别再打扰女魔维丽,不然谁也救不了他们的命。
尤里金让队医打开泥瓦罐,里面是捣成泥状、散发着刺鼻怪味的药膏。队医将信将疑地把药膏抹在那十几个队员身上,他们惊奇地发现,不一会儿,那么几个队员先是止住了上吐下泻的情况,两个小时后也没有再泄精,当天夜里他们身上的唇印基本慢慢消失了。
第二天早晨,有队员急匆匆地跑来向尤里金报道,又发现有另外队员的身上出现了唇印。无计可施的尤里金只好再去请普安娜。普安娜严肃地说,你们昨晚没有离开维丽林,再次惹恼了女魔维丽,所以维丽又给予他们新的惩罚。在尤里金的百般恳请、再次捧上厚礼后,普安娜才答应稍后再过去看看。
这次尤里金长了个心眼,他让两个年轻队员偷偷盯着普安娜。
见尤里金走后,普安娜身背一只泥瓦药罐悄悄地上了山,在一个山崖上采了几株草药后,直接在泥瓦罐中捣碎。随后普安娜下山,将药交给了队医。
让尤里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几个人刚治好,已经康复了的那十几个队员居然再次发病了,并且病情更严重了。他再次去求普安娜,这一次,无论尤里金怎么恳求,普安娜都置之不理:“谁让你们一再惹怒女魔维丽?现在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们了,你还是赶快回去给他们准备后事吧!”
人命关天,尤里金只得向国内求援。在等待国内医生的时候,有三名队员先后痛苦死去。
根据尤里金对队员病情的描述,国内给他们派来了7名军方医疗专家,其中包括微生物学教授李斯特。李斯特教授带着显微镜和微生物分析仪等专用工具,经过观察分析,他发现,导致专家组队员身上出现唇印的,竟然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粉红色毒虱,这种微生物连李斯特教授都没见过。通过实验,李斯特教授发现,普安娜药罐中的草药膏中有一种特殊的生物碱,毒虱对这种生物碱很敏感,但这种生物碱只能对毒虱产生一种抑制,并不能消灭它们。
尤里金跟李斯特教授是老朋友了,他说:“我对这个结果还是将信将疑,因为就算祸害我们的是毒虱,那么为什么会在队员的皮肤上留下唇印、还让他们泄精而死?难道真是女魔维丽在作怪?”
李斯特经过仔细观察和查找资料认真研究,他终于发现了尤里金说的那几个谜底:“这种毒虱只有在交配时才混在一起,平时喜欢雌雄分开,但又不会离得太远,所以往往雌雄两个群体分开来叮在人的皮肤上,人感觉皮肤瘙痒,然后伸手去抓。但这种微生物在人的皮肤上叮得非常牢,有的甚至顺着汗毛孔钻进人的皮肤,所以越抓越痒,直到把皮肤抓破,正好被抓破的地方是雌雄两个群体毒虱,看起来就像是唇印一样。”
尤里金问:“那它们为什么不叮我和其他人呢?”李斯特说:“这就更不奇怪了,就像有人喜欢招蚊子,有人却不太招蚊子是一个道理,人的血型不同,对微生物们来说,味道也不同,它们不喜欢你们的皮肤味道,所以没有叮你们。”
尤里金这才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它们怎么会让小伙子们上吐下泻,特别是泄精而死呢?”李斯特说:“这也不难解释,跟我以前研究过的一些微生物类似:雄性毒虱会分泌一种类似大肠杆菌的细菌,这种细菌会刺激人的消化系统,所以人会上吐下泻。我在观察雌性毒虱时,发现它们会分泌一种酶,这种酶的分子结构跟磷酸二酯酶非常接近,但又有所不同。磷酸二酯酶就是‘伟哥’的主要成分,它能够刺激人的性反应,还能让人产生性幻想,而小伙子们上吐下泻已经身体很虚弱了,他们没法控制自己,所以泄精不止。当然,一般而言它们不至于这么猛烈,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尤里金这下服了,但他要的不仅仅是这个:“老朋友,请你赶快想办法找到惩治这种毒虱的办法,不然就会影响到我的工程进度了!”
专家解密
李斯特带来几十种国内最好的抗微生物药,他当场作起了实验,实验结果让他惊呆了:这些毒虱沾到这些药物就会“死去”,但七八个小时后,药性一过,它们又会活过来,原来是假死。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那天晚上,李斯特通过卫星网络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在资料库中发现1970年,英国科学家曾在非洲巨蟒的鳞片下,发现一种毒虱,并将这种毒虱命名为库卡蟒虱,“库卡”是当地土语“吸血鬼”的意思,说明这种蟒虱喜欢吸血。
通过网上图片比对,李斯特发现留下唇印的正是库卡蟒虱。他一拍大腿:“既然毒虱寄生在巨蟒身上,那么它们必然爱吸巨蟒的血液,这说明巨蟒的身体中有抗体,不然的话巨蟒还不死光了?”尤里金也明白了过来:“怪不得我们在老林中除了不时看到巨蟒,几乎没看到其他生物,原来其他生物都被这种毒虱吓跑了!”他连忙让人去捉蟒。在当地土著向导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就从一个大石缝里捉来了一条四米多长的岩蟒。
李斯特教授撬开巨蟒的几块鳞片,果然在鳞片下面,发现有密密麻麻的库卡蟒虱。然后李斯特教授从巨蟒身上抽出一些血,把蟒虱放入蟒血中,想试试蟒血中有没有抗体。没想到蟒血中的库卡蟒虱很快就死光了,这说明蟒虱平时并不靠吸食蟒血生存,换句话说,蟒血对毒虱来说,不是食物而是毒药,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抗体了。
尤里金也糊涂了:“既然蟒血可以杀死毒虱,毒虱为什么会寄生在巨蟒的身上?”李斯特也觉得有些奇怪,因为这明显不符合寄生虫的寄生规律。再说,如果毒虱不吸巨蟒的血,它们是怎么成活的?
第二天一大早,李斯特教授被窗外的嗡嗡声惊醒,隔着窗纱往外一看,只见装着那条巨蟒的袋子上密密麻麻地叮满了东西,好奇的他连忙从帐篷里走出来。
谁知他刚走到巨蟒跟前,只听“嗡”的一声,从袋子上飞起几百只小动物,仔细一看,那是一种比蜜蜂大不了多少的蜂鸟,它们已经将巨蟒的身上啄出了血,但它们为什么要啄巨蟒?李斯特仔细观察后,眼前一亮,连忙对帐篷里喊道:“尤里金,快出来,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李斯特告诉尤里金,库卡蟒虱并不是靠吸食巨蟒的血生活的,而是靠吸食蜂鸟的血生存的,而蜂鸟也以毒虱为食。换句话说,毒虱本来并不是巨蟒身上的寄生虫,而是蜂鸟身上的寄生虫。由于巨蟒行动缓慢,需要动物将它们的身体啄出点血来吸引猎物,而蜂鸟以毒虱为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发现巨蟒身上有毒虱,就扑上去啄食,结果把巨蟒啄得出了血。也就是说,是蜂鸟把毒虱“传染”到巨蟒的身上的,而由于毒虱是蜂鸟身上的寄生虫,所以蜂鸟的身上很可能就有这种抗体。
尤里金将信将疑,捉来几只蜂鸟后,李斯特教授拔了根鸟毛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只见上面果然爬满了毒虱,在蜂鸟的粪便中也发现大量的毒虱尸体。经过化学分析,果然在蜂鸟的口涎中找到了毒虱的抗体。
李斯特很快就通过蜂鸟身上的抗体分解出对毒虱有特效的药物,有关“维丽林”的种种传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编辑/季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