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器械使用 安全为重

2014-04-29高方星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0期

在幼儿园的日常体育活动中,所使用到的活动器械可谓是丰富多样。器械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幼儿体育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器械的加入,能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器械的合理使用,能提升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反之,错误地选择或使用某些器械,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甚至能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因此,使用运动器械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1器械材料的安全性。幼儿园的运动器械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购置的器械,包括:大型运动器械、球、圈、垫子,等等;另一类是自制器械,也就是教师、家长和幼儿用一些废旧的物品制作的运动器械,其种类更是复杂多样。不管是哪一类器械,在日常体育活动和教学中,都是与幼儿的身体直接接触的,因此,要关注器械材料的安全性。尤其是在自制器械时,首要考虑的是材料的牢固性,美观则在其次,不能才用了几次就破损了,形成安全隐患。比如,制作梅花桩时选择用大小一样的旺仔牛奶罐;制作纸棒时选择用挂历纸而不是报纸;制作尾巴时用棉布而不是尼龙绳;制作的动物头饰先将其塑封后再使用。除了材料要经久耐用之外,还要卫生,不管是哪一类的器械,都要做到勤清洗、勤日晒、勤消毒、勤检查,确保器械的卫生。

2器械种类的多样性。幼儿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争抢器械的现象,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要避免这一现象,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器械。这里的“多”有时指的是数量,有时指的是种类,视情况而定。比如在练习掷沙包的活动中,尽量做到幼儿人手一个沙包,这不仅能提高练习的效率,也能有效避免争抢的现象。如果沙包数量不足,那可以找其他器械替代,比如报纸球,甚至是幼儿的干净小鞋。

3新器械投放的选择性。新器械指的是幼儿首次接触或很少接触的器械。新器械要谨慎投放,每次投放的种类不宜过多,一两种比较合适。幼儿有好奇心,见到新器械会异常兴奋,都争着抢着去尝试,但是他们对于新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不了解,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一次性投放的新器械种类或数量过多,教师指导时难免应接不暇,这时,幼儿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如一位教师第一次投放了10套空竹,空竹的玩法极具趣味性,引起幼儿哄抢,造成一位幼儿被空竹绊倒,擦破了小腿的皮肤。比较适宜的做法是采用分组投放的方法,并且投放空竹的数量不要超过5套,方便教师的指导。等幼儿对空竹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玩法,可以逐渐增加投放的数量,教师也可逐步放手。

4器械布局的合理性。教师要根据场地的特点来投放适宜的器械,开展各项锻炼活动。场地宽敞,投放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就可以多一些,体积也可以大一些;场地窄小,投放的器械就要相应地减少、减小;狭长形的场地,可以多投放用于接力赛的器械,开展跑跳类或者投掷类的活动;方方正正的场地,则可以设计成循环模式投放器械,进行钻、爬、滚等活动。这样,活动组织起来更有秩序,也可以有效避免活动中混乱的场面。

5器械摆放的专业性。许多教师用器械布置场地时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专业性的考虑,不计算运动负荷,不考虑运动密度,尽管场地上摆满了器械,实则运动效率很低,有的甚至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如助跑跨跳活动中最常使用到跨栏器械,跨栏的两个栏架都是“L”形的,摆放时,“L”形栏架支脚的一端必须是朝向起跑线,这样运动员跨栏时若不慎碰到栏架,栏架即可向前翻倒,既减轻了运动员跨栏时的恐惧心理,也降低了其在运动过程中被栏架绊倒后受伤的可能性。这也提示教师,在选择其他“栏架”的时候,要选择轻便、容易被翻倒的物体,而避免使用小椅子等稳固而不易被翻倒的物品;在“杆”的选择上,要选择结实、轻便、细长的竹竿或者PVC管,最好不要用绳子或者皮筋等需要系在栏架上的材料,那样非常容易将幼儿绊倒。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活动器械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在考虑器械的创新性时,首先确保其安全性,不可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