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创编彰显手指游戏的价值

2014-04-29蒋惠娟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6期

我园编写的《灵动思维幼儿手指游戏》一书正式出版后,深受师生和家长的欢迎。我们通过多元创编来彰显手指游戏的价值。

一、直白表现内容,提升感知力和表现力

有的儿歌内容简单,中间涵盖了具体的物象,例如《大家的东西》:“这是爷爷的报纸,这是奶奶的扇子,这是爸爸的汽车,这是妈妈的电脑,这是我的布娃娃,我的娃娃睡着了。”

这类儿歌内容容易理解,只要孩子们具备初步的手型基础,就可以引导其直接用相应的手型表现,构成新的手指游戏。

如:手指游戏《大家的东西》

这是爷爷的报纸

这是奶奶的扇子

这是爸爸的汽车

这是妈妈的电脑

这是我的布娃娃

我的娃娃睡着了

这种创编方法是一种形象类比,旨在提升幼儿对物象的感知力和表现力,强调平时多观察、多模仿,幼儿脑海中积累的感性物象越多,他们构造时的表现力、创造性就越强。比如,对于“花伞”我们一直有两个相应的手型,一个是尖顶花伞,还有一个是平顶花伞。有一天,大(1)班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为我们演示了一种新“花伞”手型,说是跟妈妈去红梅公园看到冷饮摊有不一样的花伞。

如:手指游戏《花伞》

尖顶花伞

平顶花伞

冷饮摊花伞

二、探索发现规律,激活思维品质

1.拓展中萌发创新。

创编这类手指游戏类似儿歌中的顶针,以一个手型为基点,巧妙转换,延伸创编出下一个手型以及对应的儿歌。

例如,手指游戏《一个相框四方方》,以“相框”手型为基点,先创编出第一句儿歌“一个相框四方方”;而后双手弹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变成“窗户”,并创编出相应儿歌“相框一放变成窗”;再将“窗户”关上创编出“小床”,“窗户关上变小床”;在“小床”手型基础上创编出“花布”,“小床一翻变花布”……

一个相框四方方

相框一放变成窗

窗户关上变小床

小床一翻变花布

花布相勾变海鸥

海鸥一收变飞机

创编这类手指游戏时幼儿常自发地且旁若无人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中,他们自行探索,自行进行空间运动,自行组合成新的手型,自行建构新的手指游戏。只要幼儿兴趣存在,这种创编就可以无限延伸。

2.规律中建构逻辑。

儿歌《老虎过生日》:

老虎过生日,大家来送礼。

小猴送蜜桃,小猫送鲜鱼,

小兔送萝卜,小熊送玉米。

老虎气得嗷嗷叫,大家吓得撒腿跑。

送蜜桃

送鲜鱼

送玉米

这则手指游戏的设计独具匠心,特别是“小猴送蜜桃,小猫送鲜鱼,小兔送萝卜,小熊送玉米”,我们巧妙地将前一动物手型转化为后一礼物手型。例如“小猴手型变蜜桃、小猫手型变鲜鱼、小兔手型变萝卜、小熊手型变玉米”,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幼儿感受手型变化奇特的同时,引导其寻找规律,自主探究,从而提升经验,建构逻辑关系。

三、梳理主要角色,辅以适切动作增强记忆

有的儿歌是叙事性的,内容多、篇幅长,里边涉及的角色也比较复杂,孩子们要理解记忆有一定难处。这类儿歌若在梳理主要角色的基础上,辅以贴切的手指动作,则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儿歌《胖子和瘦子》:

有个小孩叫胖子,割草丢了灰兔子;

有个小孩叫瘦子,玩水丢了花裤子;

胖子去找灰兔子,捡到一条花裤子;

瘦子去找花裤子,抓住一只灰兔子;

胖子把裤子还给了瘦子,瘦子把兔子还给了胖子。

创编时,我们把握了两点:

第一,确定四个角色“胖子、瘦子、兔子、裤子”,借助角色让孩子理解含义,弄懂儿歌意思。随后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演示,自己设计角色的手指动作,最后集大家智慧,调整后形成共识:大拇指相靠成“胖子”,小指相靠成“瘦子”,双手食指、中指朝上成“兔子”,双手食指、中指朝下成“裤子”。

胖子

瘦子

兔子

裤子

第二,加入节奏元素,有节奏地“晃拳三下”或有节奏地“敲拳三下”后演示出“胖子”“瘦子”“兔子”“裤子”,最后儿歌变成自编自创的手指游戏。

曾有专家说,幼儿只有在有了具体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对应的时候,才真正能够理解其关系。手指游戏用看得见的物象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对应关系,为增强记忆打开了另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