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创造力教育政策分析
2014-04-29李晓娟
摘 要:本世纪伊始,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公布的《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开启了台湾地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本的教育新纪元。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的构建有力地提高了台湾地区教育的活力和竞争力。文章从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政策的出台背景出发,介绍了该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成效,并总结了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在“快乐体验”的政策导向下,所具有的完整性、延续性、包容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征。
关键词:台湾;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创造力教育政策
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体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台湾的创新能力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准,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高居亚洲首位。从人均实用专利申请数量来看,台湾继续在亚洲37个经济体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台湾创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长期推行的高质量教育和创新培育理念的支撑。台湾创造力教育政策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推动是台湾地区保持竞争力的不竭动力。
一、出台背景
创造力教育在台湾地区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台湾创造力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历经了60年代的萌芽阶段、70-80年代的初期实验阶段、80-90 年代的扩大推展阶段,到今天的成熟阶段,已走过40多年的历史。在台湾既有的关于特殊教育、艺术教育、身心障碍者保护等多项教育规定中,多次提出培养创造力的教育目标。在多变的时代中强化地区竞争的优势,有计划地全面推动创造力教育,已是必然之势。正如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所说:“台湾未来必须要走创新这条路。台湾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孩子们都很优秀,必须为孩子们提供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才华,成为台湾竞争的力量。”
本世纪伊始,台湾教育部门依据“行政院”发布的知识经济方案——《检讨现行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及再学习能力之培养》暨“行政院”科技会议《培养具有创造力之人才》等,将创造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未来教育工作的重点。2002年1月,台湾当局公布《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宣布台湾地区进入一个以培养创造力为主体的教育新纪元,终极愿景是把台湾打造成为“创造力地区”。随后,台湾当局积极推动《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等一系列具体的实施计划,把台湾地区的创造力教育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体系的构建
台湾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是以《创造力教育白皮书》为总的指导纲领而构建的。政策的制定主要从个人、学校、社会、产业、文化五大主体来实现,这是台湾打造“创造力地区”的基本战略思路。2002年发布的《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是创造力教育推进中总的执行纲领。与此同时,台湾地区还成立了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办公室,陆续推出了“创意教师”“创意学子”“创意学养”“创意学校”“创意生活”和“创意智库”六项先导型子计划。这六项行动方案的全面起航,象征着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时代的来临,为台湾创造力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经过对第一阶段实施成效的探讨和肯定,计划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连接创意系统,搭建创意舞台,传播创意气氛,开发创意典范,扎根创意研究,加值创意成果,催化地方创意,交流国际创意经验,展望未来创意想象。
在各项政策中,创造力教育着重在学校创造力教育、社会创造力教育、创造力教育评量和推广方面进行专门的政策推广。在学校创造力教育方面,台湾教育部门于2005年起实施《地方创造力教育推动计划》,保证政策实施的纵向落实,将创造力教育培养与思想认识扎根于各中小学,并根据各地方特色,辅导地方教育局制定“县市创造力教育白皮书”,使创造力教育思维成为各中小学教育中的基本元素。2006年启动的《高中职创意学校建构计划》与《创意学院推动计划书》以各大专院校为单位,共同筹组“创意学院规划小组”,并提出跨院系所的创意学院方案。在实现“创意台湾”社会创造力教育目标方面,台湾教育部门从2006年起补助台湾政治大学推动《成人创造力教育子计划》,在社区大学中推动成人创造力计划,促进社区大学活力与创意的展现,为发展成人创造力及社区公共性创意生活营造良好氛围。诚然,台湾学生也面临着各阶段的升学考试压力,这一直是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强大制约因素。为此,2007年推动的《创意评量计划》的目的是在升学制度中开通更多的创新管道,增强人才选择制度的弹性,鼓励创意人才培养。此外,为了将已经取得的创造力教育成果进行更有效的推广,台湾教育部门于2007年发行了《创意教育影音专辑制作与推广计划》,旨在寻找有创意、有深度、有教育意义的个案。首先,制作人要与当事人沟通并获得其同意;其次,模仿美国迪斯尼教师中心的做法,利用影音方式进行数据搜集与个案分析;最后,录制影片专辑,提高创造力教育计划的说服力与推广价值。
三、实施与成效
(一)台湾创造力教育政策的实施
从2002年起,台湾教育部门开始系统地规划、执行和考核有关创造力教育的计划,打造“创造力地区”的愿景。总的来说,创造力教育的行动方案是根据《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执行的,这体现了政策实施方案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从 2003年起,台湾地区各大院校积极参加“创意的发想与实践”计划。截至目前,参与这项计划的院校已从最初的20多所发展到60多所。2004年开始举办的“高中职智慧铁人创意竞赛”的参赛队伍,已从第一届的134队发展到第五届的1156队。2004年举办的“创造力教育博览会”共有149支团队参与,设置了206个摊位。2005年的“地方创造力教育”以各县市教育局为单位,地方各级学校共同推动,全台湾地区25个县市中的24个县市参加了该活动。2006年,共有44个大专院校参与了《创意学院推动计划书》的提案,其中有18项计划获得通过并执行,这些计划着重在高等教育中进行人才征选、发掘与培养。2008年,“创造力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随后发布《风乎舞雩——教育部门顾问室创造力教育中程计划推动实录》。2009年,台湾地区首次推出第一部本土创意教育纪录片《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梦》。一系列的创造力教育活动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推动了台湾地区创造力的发展,为台湾地区营造出丰富的创造力生态文化。
(二)台湾创造力教育政策的成效
多年来,台湾“创造力教育政策的推动是有益的:对学生而言,创造力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学科能力;对教师而言,可以提高其创造力、转化课程的能力、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校而言,可以与地方社区共同发展,提高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的参与度”[1]。此外,在创造力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台湾学生在国际创意大赛、设计大赛中屡屡获奖。亚太区的十大设计名校中,台湾地区就占据六所。
从地区竞争力层面来看,台湾地区的创新力号称“亚洲第一”。台湾具有竞争性的创造力已经赢得了高度的国际认可。2007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公布的全球创新力评比报告显示,在全球82个经济体中,日本稳居宝座,瑞士、美国、瑞典紧追其后;在亚洲地区,台湾占据第六名的领先位置。2011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称台湾为“国际创新强区”,平均每百万人拥有的专利数在全球排名第一;在2012年9月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台湾地区的创新分项指标位居第十四名。另外,世界经济论坛于2013年4月公布的《2013年全球信息科技报告》显示,台湾地区的企业和创新环境分项指标居第四名。台湾地区在经济创新能力方面所获得的成果与台湾地区多年来有效的创造力教育政策是分不开的。
四、主要特征
(一)“快乐体验”的政策导向
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曾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2]。台湾地区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以人为本,在创意性教育中重视人的回归,推动政策回归人本精神。台湾创造力教育政策提倡:回归人本精神,并融入生活,使得人人乐于体验和亲近。该政策将快乐作为激发创造的内在动机和终极目标,也就是“让学生乐于创意学习,教师乐于创意教学,学校乐于创意经营”,使人人发现并体验创造的乐趣,进而主动创造,享受创造的过程。政策价值取向的“快乐体验”还体现在政策是“可以亲近,可以体验的”,是“建立汇集、传递、分享和创造知识的文化机制,让知识成为人人乐于亲近,易于获取的重要资源”。创造力教学作为一个快乐的体验过程,使学习者亲身体验创造的乐趣、创造的历程与创造的意义,并享受创造的乐趣。
(二)政策体系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台湾地区的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是在《台湾创造力教育白皮书》的倡导下开展的,由《创造力教育中程发展计划》和一系列子计划构成。整个创造力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政策群”,政策体系的构建系统具有完整性。纵向来看,从教育行政部门总的指导纲领到地方院校的执行层面,每个组织均有自己独立制定并遵循的创造力教育目标。从横向来看,创造力教育计划跨越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成人,从个人到集体等全方位的政策覆盖。此外,政策体系的构建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从2002年政策纲领的提出,到后续各项子计划的执行,政策的出台和跟进使得各项政策的执行能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得到调整与规范,从而使每一项政策计划都不是抽象的政策话语,而是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的政策方案。
(三)政策对象的全面性和包容性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好探究,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3]。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政策注重政策对象的全面性和包容性,其施行范围涵盖了幼儿园到大学各个教育阶段,应用全方位观点将创造力教育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分别制定合乎创造力教育改革主轴的政策原则。台湾地区创造力政策推动的对象,采取大众与精英并重的原则,即在推动特定人才发挥潜能的同时,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意潜能。从政策层面来看,创造力教育兼重个别与集体的创造力。尤其重视特异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政策强调:“创造力教育应启发不同教育对象的学习潜能,故不可忽视低成就、中辍生等介于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的灰色地带的学生,各校应利用培养创造力的机会来开发这些学生的潜能”。同时,该政策体系不再是一个从上而下的听命执行的单向过程,而是全民各个阶层共同参与、共同制定与实施的政策愿景,并在政策执行中期和后期由社会各界成员共同公开探讨与交流,这不仅体现了政策的全面包容性,更充分保障了政策制定与实行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四)政策实施方案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台湾地区创新力教育政策的开放性在政策的实施方式上有着重要的体现。该政策期待创造力教育能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方式,从结构面与生态面落实和普及创造力教育,“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4]。具体的实施方式就是:“以教育典范与机制的革新为施力点,在教育行政人员与教师之相互配合下,鼓舞学生,影响家长,并促成产业和民间组织之参与,进而形成尊重差异、享受改变的社会环境”。在执行层的互动方面,主要“秉承领导阶层与基层互为主体之原则,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双管齐下地制定和推动本政策”。在政策的推动过程中,兼重结构面和策略面,在执行上从结构面着手,整合相关政策、体系和组织,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环境,从而在策略面上更加有效地落实政策。具体来说,就是由教育部门提供部分资源,配合政府其他部门和民间力量,渐进推广。同时,各个子计划书都有各自的规划小组,当地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学者专家等共同参与计划的制定与校对,共同交流经验,分享资源。
五、结语
人类文化进展史正是不断地开发人类创造力的历史,时代精神不断地冲击着人类的潜能,创造力的开发力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永续生存的关键因素。发展与培养创造力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学校创造力教育的全面推动与落实日渐受到各地区的重视。半世纪前,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日抗战期间就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力教育理念。全面推动创造力教育不仅是教育内部体系的重任,更是整个社会永续发展的“源泉活水”。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政策体系的延续性、包容性、完整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征,共同构成了创造力教育发展的轴线。创造力教育因为正确方向的引领而不断延续,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因为轴线的拉长得以传承。这就是探讨台湾地区创造力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旭展.台湾创造力教育之指标构建于执行成效评估[D].台湾:中山大学,2007.
[2][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28.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
[4]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12.
编辑 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