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会转型指数:衡量城乡差距

2014-04-29王力等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6期

摘 要:文章从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国际上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自2001年为应对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而提出“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这一理念以来的主要进展;并在梳理目前已有的衡量农村发展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转型指数的方法论体系,用以衡量城乡居民在整体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和差距。

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发展;衡量;发展中国家

(接上期)

五、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起源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INRULED)发布了一篇报告,题为《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政策框架》(Education for Rural Transformation-Towards a Policy Framework),呼吁相关人士重新思考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教育问题,关注“农村社会转型”。

采用农村社会转型——而非农村发展、农村变化或农村教育——这个术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传达了一种愿景,展示了农村积极、正面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在国家和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教育被视为塑造和实现农村社会转型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人们往往不会记录社会经济转型指标在农村地区的详细分类数据——这是忽视该问题的表现之一。在教育投资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城乡差距具有普遍性和顽固性。[20]

六、2010年斯德哥尔摩

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研讨会

2010年1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主办了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国际研讨会,主题是“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国家、国际和比较视角及经验”。斯德哥尔摩研讨会的结论表明,与2001年相比,我们在政策和策略研讨方面,特别是行动方面,并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同时,挑战变得更为严峻。

七、2011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

农村贫困报告

报告的基本前提是,农村贫困人口认为难以应对自身面临的多重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个人和家庭所处的环境、自然灾害、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发展因素。农村贫困人口在多数国家占有较大比重,他们没有能力抓住农业和非农经济的机遇。

发展农村非农经济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但这在许多国家依然被政策制定者所忽视。

报告提出建立一种更为系统的途径来消除农村贫困;建立“一种新的农业集约化方法,把市场和可持续性作为双重导向”。报告还认为,需要构建一个农村社会转型指数(RTI),突出农村地区在减少贫困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下将探讨构建农村社会转型指数的方法。

八、现在该做什么?

之前提到, 2001年的报告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优先发展并积极参与建立了一个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大联盟。现在有必要审慎、客观地考虑这项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接下来的行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及其国内外合作者需要制定一个研究、宣传和行动纲领,建立联盟关系,加强教育促进农村社会转型实践活动。探索、构建并分析“农村社会转型指数”有助于客观地了解城乡差距,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全球背景下改善社会和经济发展前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然后,以该指数为基础,为发展中国家开发并完善政策框架。

九、构建农村社会转型指数

我们为什么需要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农村社会转型的具体目标和指数是什么?

首先,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应该包括所有涉及统计信息的变量,尽可能地支持、说明、阐述、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就这个目的而言,最简单的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应该由统计分析组成,根据国家的农村人口比例进行排列,并列出各项相关指标的排名。然而,该指数的一个严重局限性在于它无法解释和强调某个特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存在的地区差异。

其次,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应尽量清晰地表明相关指标的趋势或政策制定者希望看到的变化,揭示农村社会转型是否取得进展,并按照城乡详细分类。如果可靠的分类数据具有相关性,那么它们可以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因素。这就构成了农村社会转型指数。

除此以外,摆脱目前片面的增长和发展趋势是关键,因为大多数人口依然生活在农村,他们从事农业及相关的非正规部门活动,受惠于(并贡献出)极低的国民生产总值份额,并且具有在各类发展指标中赋值较低的特点。

需要强调的是,农村社会转型指标必须与农村居民和农村地区有关,但也要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增长和发展趋势可以更加均衡,这需要消除三种差距,克服每个国家的农村人口和非农村人口之间的现有差异。需要缩小和消除的差距是:

?誗农村人均生产总值(Per capita rural 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

?誗农村人类发展指数和国内人类发展指数之间的差距

?誗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之间的差距

如果认同消除这些差距的做法是农村社会转型的目标,消除差距可以解决农村和城市人口的均衡发展和福祉问题,那么,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可以成为这三项的复合值。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可以揭示一个国家的现状,在农村社会转型问题方面,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可以成为设定目标的依据。

除了观测现有状态,各类指标反映的农村社会转型目标是减少划定为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采用的方法必须经过预先计划、深思熟虑),提高农村和农业经济留守人员的收入水平,并确保他们拥有更好的人类发展水平,或至少与人类发展指数全国平均值保持一致。

目前已经有依照国别统计的农村人口的相关数据。为了构建农村社会转型指数③,确定农村和国家指标值之间的差距,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村人类发展指数(或至少是人类发展指数组成因素)不可或缺。我们可以据此计算它们的综合平均值,并把它们和各国的农村人口排名联系起来。

目前使用的一些技能测量标准用技能定量替代指标,如受教育年限或学历水平。这些测量是基于一种假设,即无论在何地、何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与培训,每多受一年教育和获得不同的学历证书都代表拥有相应种类和水平的技能。而且,这些技能测量标准还忽略了通过非正式途径,在教育、培训体系以外获得的技能。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成果[21]。为了提供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技能,就需要了解技能需求信息。按教育或培训背景、职业背景分布的就业形势揭示了供需之间的匹配情况。通常情况下,人口普查和劳动力及家庭调查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如前所述,经济领域的很大部分属于非正规部门的这个事实在这方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对经济表现、劳动力市场和健康状况的测量提供了技能与三者关系的信息。就经济表现而言,测量主要关注当地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经济活动的生产和生产率增长情况。劳动力市场表现多反映在就业情况、失业情况、失业率和薪资水平上。

健康状况的测量对象是人们的一般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和具有高患病率的特定疾病带来的负担。显然,为了有效地评估技能发展在农村社会转型中起到的作用,应该在当地建立一些系统,收集相关的统计信息,并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对其进行整合,展示城乡详细分类。

应当注意,一些研究会通过纳入就业(或劳动力)人口百分比和职业或技术教育入学率来对农村社会转型进行解释。但就劳动力而言,较高的劳动力比例是否就一定是理想的目标呢?在实际情况中,劳动力比例与国家的人口结构有关。此外,跨国间的国际数据可比性普遍较低。同样,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入学率而言,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很难说比例高就一定好,特别是许多国家开展了不同种类的项目。可以看到,重点关注技能发展的研究倾向于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此一来,我们得出的观点就是现在很多国家开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实用。

还有一个问题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衡量农村社会转型。人类发展指数包含了一些之前单独呈现的指标,如识字率、死亡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呈现这些指标也具有价值。这些统计数据所表达的基本观点是,农村人口比例越高,人类发展指数就越低。这也支持了另一种观点:农村人口比率高既是一个国家低发展指数的成因也是结果。由于这种互动和复杂的关系,简单、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才能实现农村和城市两个地区的转型,以及如何在理想的方向上影响和制约各类相关的发展指标。

鉴于协调和战略方针的重要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着手开发一套全球性的技能战略——这是一种系统的、以证据为基础的方法,以促进各国制定完善的技能政策和规划。

十、方法论

通常,不同的人对农村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很难明确、衡量和评价农村发展概念[22]。与上世纪相比,当前的农村经济结构及其社会制度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精密化和全球化[23]。现在,农村发展被视为一个多层次、多方参与和涉及多个方面的过程,需要了解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和农村经济状况、个体农户及其行为,以及当地的政策和制度。[24][25][26][27]

研究人员曾做出多次尝试,研究衡量农村发展的相关问题。例如,在1970-1980年期间,英格兰和威尔士为地方政府开发了一组农村特征指数,用于识别不同农村之间的区别。该指数的主要组成指标包括人口、家庭用品、职业结构、通勤模式和与市中心的距离,数据来源于1971年和1981年人口普查[28][29]。但是,研究人员自己也认为这种指数和分类方法是幼稚的、不恰当的。另一组相似的农村化程度指数(RDI)被用于确定中国东部沿海的农村化程度[30]。此外,还有一组配套的指数用于衡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31][32]

最近,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合作开发一个概念框架,用于衡量人们在农村社会转型中获得的技能。经合组织建议,有必要确定一套广泛的测量工具,引导农村社会转型的技能政策,而不是简单地估算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提供给一个经济体的技能存量(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他们认为,农村社会转型的技能发展过程应考虑供需双方的观点。技能测量概念框架涵盖了多个维度(见图12)。技能的供应源多种多样,包括教育和培训体系,熟练工人迁移和进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技能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技能计量标准也需要考虑技能供应和需求的匹配问题,因为它们反过来会影响整体经济成就以及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成就。最后,还有一些情境因素构成了技能发展的基础,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有所区别,在技能测量标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此予以考虑。

经合组织意识到应当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已制定了行动计划,旨在提供一个基本的指标框架,监测技能问题,引导最不发达国家在未来几年根据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收集统计数据(见表2)。

经合组织的蓝图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指导方针,不仅涉及所需的信息类型,用于评估技能供需现状、技能匹配和技能投资成果,还涉及如何有效地发挥这些信息的作用,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的政策,通过对本国公民技能的培训,刺激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转型。

最近,中国科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另一项尝试,旨在建立指标体系,衡量中国在2000-2008年期间的农村社会转型发展(RTD);分析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发展的时空特征和内部机制;强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33]

农村社会转型发展一词准确地传达了传统农村产业、就业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转型发展评估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农村特有经济体制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消费结构的转型,以及城乡关系的改善。这三个主要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

该研究的结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农村发展水平(RDL)得到提高,从而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最终影响了区域性城乡协调发展(URCL)进程。因此,初期的农村发展水平影响了随后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并最终改变了城乡关系和区域性发展模式(见图13)。

上面的方法用于衡量特定人群——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改善情况。农村社会转型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不断恶化的农村贫困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发展内涵的看法不断变化;农村经济更加多元化,农村非农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减少非收入贫困维度的重要性,以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的社会经济福利状况。

区域性农村社会转型发展包括三个维度(农村发展水平、农村社会转型水平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每个维度都建立有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衡量和评估。农村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见表3)反映了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和环境的变化[34]。考虑到相关社会经济数据的可用性,这个模型使用了八个代表性指标,它们分属三个层面: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投资和农村民生。表3呈现的所有指标都与区域性农村发展水平评估成正相关关系[35]。由于各类变量的单位不同,必须把它们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相同单位,统一所有的测量标准。为此使用了公式1,如下所示:

其中,X’ij代表指标的标准值,ij代表指标,表示指标i属于准则层j,X’ij代表指标ij具有的价值,Xi,max代表指标ij在取值范围的最大值,Xi,mix代表指标ij在取值范围的最小值。

这些指标显示了相对指数,不涉及维度。为了让它们具有可比性,指标值的取值范围是[-1,1],使用常见的归一化方法,如公式2:

其中,X’i代表指标i的标准值,Xi代表指标i的值,Xi,max代表指标i在取值范围的最大绝对值。

把所有的逆指标乘以-1后,可以用这些指标的权重和归一化值计算农村发展水平、农村社会转型水平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在各取值范围的分数,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x’ij代表农村发展水平指标的标准值,Wij代表指标层因子ij的权重,Wj代表准则层因子j的权重,n代表准则层的因子数量,m代表每个准则层的指标数量,它是农村社会转型水平或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指标的标准值,t代表农村社会转型水平或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指标的数量。

以这种方法为基础,该研究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用于衡量中国在2000-2008年期间的农村社会转型发展、农村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这个模型非常适用于衡量某个国家的区域性城乡差距。如果需要衡量和比较世界各主要地区的农村社会转型情况,建议使用下述方法。这里提议的方法并不是最终的方案,欢迎提出改进建议。一旦这些指标的分类数据可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型并评估其适用性。

十一、农村社会转型指数模型

农村社会转型意味着从农业(农场)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总就业人数的份额而言,一个经济体的生产技术出现进步,农业的重要性就降低,而其他两个行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需要分析的问题是,农村经济转型是否是由整体经济转型造成的。

我们需要强调那些对农村社会转型或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技术进步、农业经济商业化和资本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以上三方面的发展造成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虽然农业引导了农村的非农发展,但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农村非农行业逐步转型,愈加地以服务业为导向。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以及创造有效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农村非农行业在消除农村普遍贫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农村经济转型,朝着包容性增长的方向前进。

为了检测特定变量结构的跨期变化,建议采用宏观指数,即农村社会转型指数。农村社会转型指数有助于研究某个国家的农村经济是否已经转型或趋于转型;该转型的模式和性质——在农村地区,以服务业为导向的活动的重要性是否处于上升阶段,或者非服务业和非农业综合业的重要性是否在上升;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农业和非农业的作用是否可以相互补充或替代——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类型的农村社会转型指数的构建方法如下所示。同时,以这种方法为基础而开发的农村社会转型指数有助于检测特定指标结构的跨期变化。

a和b是两个非负矢量,表示一个特定农村发展指标的两种不同状态,以变量x为例,θ是a和b之间的角度。那么

λ被称为转型指数。它没有单位,是一个纯数。在这种情况下,a与b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相关变量的两个矢量,同时规定了a与b的各个元素占总值的份额(比例),∑a=1=∑b。因此,λ将衡量相关变量结构的整体变化。但是应当指出,λ值越高,结构变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同样,对于两个时间点的矢量(输出和就业)来说,λ= 0意味着没有变化。λ值如果等于1,则意味着一个完整的结构变化。因此,λ的取值范围是[0,1]。

十二、结论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收入较低,而且被剥夺了基本需求。大多数农村人口在获取社会资产方面以及在制度与平等方面被边缘化。农村贫困人口的能力较差,他们缺乏必要的能力,几乎不能获取生产性资产和工具,以致不能减轻各种冲击对个人福祉和摆脱贫困能力带来的影响。在人类发展与贫困的关系中,性别差异和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农业正遭受低生产率的困扰,而它又是经济增长、就业和生计的主要来源。

使长期面临贫困问题的农村地区实现转型的战略是多样化的,且要符合各国的情境特点。对农村贫困社区的了解必须从区域和社区的资产切入。虽然许多伙伴联盟关系具有区域性,但是大多数联盟的工作范围较窄,没有能力实现并衡量超出社区范围的成果,只有通过相互协助,才能利用基线数据衡量各自的工作。

由于农村人口不能充分提出其需求,大部分的拓展依然以供应方为主导。农村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各个行业同时采取行动,如农业、非农业、基础设施产业、技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等。农村经济转型也需要一个动态的环境。因此,必须把农村发展正确地整合并纳入国民经济。需要开发新的测量工具,以充分、适当地衡量农村“机会”和农村“成就”。仅仅依靠关注农村发展的政府部门无法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各界还需要作出协调一致的努力。

注释:

③与农村社会转型指数类似的数据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监测报告。后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国别数据表格。此外,全球监测报告为各国设计了“教育发展指数”(类似于人类发展报告的“人类发展指数”),以表格形式展示了各国的教育发展指数,并作为各国的国际排名表。

参考文献:

[20]UNESCO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re for Rural Education (INRULED). Education for Rural Transformation: Towards a Policy Framework [M]. Shijiazhuang: Hebei Education Press, 2001:8-10.

[21]IFAD.Rural Poverty Report 2011—New Realities, New Challeng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omorrow’s Generation [M]. Rom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2011:16.

[22]Kassioumis, K., Papageorgiou, K., Christodoulou, A., Blioumis, V., Stamou, N. and Karameris, A. Rural Development by Afforestation in Predominantly Agricultural Areas: Issues and Challenges from Two Areas in Greece[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4(6):483-496.

[23]Kennedy, J. J., Thomas, J. W. ,Glueck, P. Evolving Forestry and Rural Development Beliefs at Midpoint and Close of the 20th Century[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1(3):81–95.

[24]Muilu, T., Rusanen, J. Rural Young Peopl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Case of Finland in 1970-2000[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3(19):295-307.

[25]van der Ploeg, J. D., et al. Rural Development: From Practices and Policies towards Theory[J]. Sociologia Ruralis, 2000(4):391-408.

[26]Rizov, M. Shift to Individual Farming and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of Transition Agriculture [A]. In 2004 Annual Meeting, August 1-4, Denver, CO 20116,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New Name 2008: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2004.

[27][33][35]Long, H., Zou, J., et al. Analysi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J]. Applied Geography, 2011(31):1094–1105.

[28]Cloke, P. J. An Index of Rurality for England and Wales [J]. Regional Studies, 1977(11):41-46.

[29]Cloke, P. J. , Edwards, G. Rurality in England and Wales 1991[EB/OL].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467-9523.

[30]Long, H., Zou, J., Liu, Y.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4):454-462.

[31][34]Liu, Y. S., Zhang, F. G., Zhang, Y. W. Appraisal of Typical Rural Development Models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Reg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19):557–567.

[32]Mann, H., Smaller, C. A Thirst for Distant Lands: Foreign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Land and Water [M]. Winnipe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eign Invest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9:9-10.

编辑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