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高校知识转移的实施与特点

2014-04-29吕西欧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15期

摘 要:知识转移是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商业实体和创新产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其高校知识转移独具特色。文章对香港科技大学知识转移的模式、成效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香港高校知识转移的特点,对内地高校知识转移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香港高校;知识转移;香港科技大学

知识转移包括把技术、技能及专业知识转移到社会和政府事务的应用上,还包括健康、教育、创意艺术等范畴。知识转移一般被解释为“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新商品的过程,包括申请专利、给予特许、初期产品发展的投资,以及一系列由企业负责的后续发展工作”[1]。国内学者常把知识转移称作“科技成果转化”。

一、香港高校知识转移概况

目前,香港的高等教育(又称“专上教育”)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负责。该机构是一个非法定的咨询委员会,其成员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委任,主要包括香港以及香港地区以外的著名学者、高等教育行政人员和社会领袖。该组织不受香港教育部门领导,负责管理香港的8所高校(包括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扮演着政府和大学的“缓冲剂”的角色,集管理、监督、评审职能于一身。特区政府给予教资会充分的权力,后者可以就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直接向特区政府提供决策性建议。受知识经济日渐成熟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香港更加注重高校知识的转移。在此背景下,教资会于2006年成立了知识转移工作小组,鼓励院校采取措施提升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

2004年,教资会发布了题为《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长 与时俱进》的报告。该报告指出,香港本地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学和研究。大学应该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优秀劳动力,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应用人类对于自身、社会及全世界的最新探索成果的机会。此外,报告还对教资会资助的8所院校在香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角色进行了分配[2]。时隔六年,教资会于2010年发布了《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报告阐明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目标:使香港成为“教育枢纽”;强调教学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加强教学与研究的联系;规定教资会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研究经费、制定管理方案等。[3]

二、香港科技大学知识转移的实施

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科大)成立于1991年10月,是一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以工程学、生物学等理工科专业见长,提供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科大的知识转移工作由该校研发部门负责,校长办公室为研发部门配备专管研发工作的副校长,并下设合同、拨款行政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TTC),HKUST RD有限公司。其中,TTC的工作目标包括:将技术和研究信息转让给工商界,并为研发项目吸引业界资金;保护并管理科大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建立与当地产业的联系,促进创新和技术开发;将知识产权授予相关产业,造福社会。TTC的主要职能包括:管理和保护科大的知识产权;技术的市场推广;技术许可;从工商界寻求研究合作和资金;引导与外界伙伴的合作。HKUST RD有限公司是科大以签订商业合同为目的而创办的全资拥有的公司,该公司拥有持有并转移由科大员工及学生创造的知识产权的唯一权利,可以代表科大及其员工持有公司的股权[4]。TTC与HKUST RD有限公司共同为科大的知识转移提供保障。

(一)知识转移的模式

科大将联合研究和衍生企业作为其知识转移的主要模式。其中,联合研究包括接受企业的资助进行研究并应用于企业、与企业合同式的合作研究、与业界合作试验及应用三种类型。比如,科大于2007年开始的简捷网(Lavinet)项目是针对恶劣环境下WiFi数据访问的软件开发。该项目从初始阶段便受到了波音公司、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现代货柜码头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超过1000万港币的资金支持,其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应用于香港机场、青衣码头等场所,满足了这些场所基本的上网要求。可以说,科大的简捷网项目就是联合研究模式的类型之一。

香港赛马会从1990年开始出资支持中药研发,科大据此建立了一个附带经验数据和标准化药物提取流程的中药数据库。2012年,香港赛马会斥资500万港币在科大建立了中药研发中心,致力于专业的中药检测、质量控制和认证。目前,该中心已有超过3000份中药标本可供研究。截至2013年,科大已与广州医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等知名药厂建立了合同研发的合作关系。来自科大的9项制药技术的合同价值已经超过2000万港币。这种与企业签订合同,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实体是科大知识转移联合研究模式的又一类型。

此外,联合研究模式的知识转移还有一种类型,那就是高校与业界合作试验和应用。科大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的陈广浩团队研发出的针对污水治理的SANI工艺,可以大大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滋生。该技术团队于2007-2010年间与香港渠务部门合作,在香港东涌地区进行测试并取得了重要的技术数据。该技术获得了香港创新科技部门和其他私人基金的支持,并于2013年4月被运用于香港沙田区的污水治理。与此同时,SANI技术还被运用到香港国际机场等公共场所的水循环系统,并已着手向世界其他地区推广。

科大衍生企业模式的知识转移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科大自设研发公司(RD),并设立创业中心作为企业孵化器为师生提供创业机会,师生可将其在科大期间的研究成果发展成商业实体或创新产品。比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是开发制造高性能的、用于商业或休闲领域的小型无人机系统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由科大学生翁涛在电子计算机工程系李泽祥教授的指导下于2006年成立。2013年初,该公司将总部设在科大深圳产业教育研究大厦,目前已成为小型无人机领域中顶尖的技术公司之一。

(二)知识转移的实施成效

教资会通常以申请和获得的专利数、知识产权创造的收入、合作或合同研究数及因此而产生的收入等作为衡量高校知识转移成效的指标。由2011-2013年科大的知识转移年度报告(见表1)可知,科大近年来在知识转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科大的知识转移包括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两大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表1只是科大知识转移科技成果方面相关绩效指标的部分内容。2010-2013年,科大获得专利的研究成果数量在逐年增加,这表明科大员工及师生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提升。表1中的“合作研究”包括科大与香港本地、内地及海外有关机构或企业的联合研究。近年,科大的合作研究虽然在数量上有波动,但其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总体是上涨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科大对合作研究项目的选择更加谨慎,更加注重研究的质量而非数量。表1中的“合同研究”主要指科大与香港本地、内地和海外相关企业的合同制研究。近年,科大与企业在此方面的合作项目数量变化不明显,然而,其产生的经济收入小幅上涨。由此可见,科大在合同研究方面态度积极,但并没有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大幅增加研究项目。此外,相关数据也反映出科大并没有将知识转移作为为学校带来巨大收益的手段,而是长期坚持把研究思路和成果带进经济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香港高校知识转移的特点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香港高校的优秀代表,科大知识转移的实施及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香港地区高校在此方面的总体水平。通过对科大知识转移情况的分析,并结合香港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香港高校知识转移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调控

从教资会可以直接向特区政府提交报告和方案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宏观层面,香港政府在高校知识转移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是把握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教资会在政策文件中对香港高等教育的目标、发展规划进行了规定,掌握了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微观层面,虽然教资会不干涉学校的日常管理,但在《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长 与时俱进》报告中,对香港的8所院校进行了角色划分,并对每所学校的教育任务、培养目标以及在香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规定,甚至对每所学校的重点院系和课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详细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政策和管理的双重调控外,教资会在高校研发资金的管理上也采取多重方法。从1991年开始,香港高校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来自教资会下设的研究资助局(简称研资局)。高校和研究者可以向研资局申请获得某一科研项目的经费。个人项目、团队研究、合作研究都可以提交经费申请,这样便大大调动了青年学者加入科研的积极性[7]。高校另外一部分科研资金来自香港创新科技部门和一些私人基金,他们分别代表香港政府和企业参与高校知识转移,这两方面的经费资助需要资助者与高校直接联系,大部分合作研究和合同研究就此产生。

(二)全球化的知识转移视角

香港高校的知识转移呈现全球化视角的特点。首先,由于香港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香港高校知识转移的合作对象包括香港本地、内地、亚太地区甚至欧洲。比如,科大于2012年与深圳华为公司联合建立了华为-科大研发实验室,用于通信技术的开发和转移;德国电信公司的实验室(T-Labs)为科大的媒体实验室提供支持,以研发包括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AR )在内的互联网新技术。其次,香港高校知识转移的科研成果具有普适性,即更贴近日常生活,更易于推广。除上文提及的简捷网技术之外,香港高校近年还开发了针对失聪者的语言训练的手机应用程序、荧光增强聚集诱导发光技术、具有隔音功能的声学特种材料等能够帮助市民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再次,科大注重校际间的合作,科大联合香港大学(港大)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创办了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LSCM 研发中心); 2014年初,科大正式启动科大—麻省理工联盟,旨在联合麻省理工学院共同与跨国公司合作,开展更具商业潜力的科技研发,提升学校在全球的影响力。

(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香港高校知识转移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这主要体现在香港高校自设知识转移的专管部门,并由专门的副校长办公室对其进行管理。虽然各校对该部门的称呼有所不同,如“技术转移中心”(科大)、“技术转移处”(港大)、“研究和知识转移服务中心”(中大)等,但其职责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管理和保护本校的知识产权、技术的市场推广和许可、寻求与外界的合作项目和资金以及向外界提供咨询服务、创办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创业型公司。这些部门不参与具体研发过程,只负责研究成果的产权保护,并为研发团队寻求资金支持,可谓是科研团队的“大后方”。在具体运作方面,这类部门将为科研团队拟订材料转让协议和保密协议;向合作方交付研究成果报告,保证合作方对研究结果有基本了解;向合作方提供质量担保;对科研项目进行成本预算,保证科研团队的最基本利益。高校的知识转移部门是连接企业和高校的桥梁,保护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其争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同时积极将高校的先进成果推介给工商界,促使这些科研成果造福社会。

四、香港高校知识转移的启示

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两者有着相通的文化。另一方面,香港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与海外联系密切,教育的开放程度相对更高,在一些问题上更具前瞻性。香港高校知识转移的经验对内地高校的知识转移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积极转变知识转移的观念。“知识转移”的内涵远大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知识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技术转移”的概念随着改革开放被引入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后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增强,“知识转移”才作为更科学的概念得到认可。目前,内地学者仍多用“技术转移”来代替“知识转移”,更有甚者将“产学研合作”等同于“知识转移”。受近现代中国教育历史因素的影响,内地更重视“技术转移”,因为它可以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而理论成果的转移往往被高校所忽视。理论成果的转移虽然在短期内不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但其能够对实践产生影响,因此不容小觑。“知识转移”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积极转变观念对内地高校知识转移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其次,内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尝试转变在高校管理中的角色。与香港不同的是,内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十分复杂,除教育部高教司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部署外,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参与当地高校的日常管理。内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尝试转变在高校管理中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为高校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扶持。高校只有在具备充分学术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够为知识转移提供充足的学术成果。此外,政府还应为高校的知识转移提供帮助,如在职责范围内帮助高校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为高校带来更多的合作项目等。政府在帮助高校知识转移的同时,也能够拉动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再次,注重教学与研究的平衡。知识转移所带来的商业利益显而易见,导致有些学校将过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给科研工作,而忽视了大学最基本的任务——教学。香港教资会重视高校的知识转移,但更强调大学的教学职责。在《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中,教资会表明“务必确保院校重视教学,而不能重研究而轻教学。教资会应该严谨地评核教学表现,并惩罚不重视教学的院校”。此外,教资会每年将约75%的经常性扶助金用于教学。内地的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发展,高校知识转移也被列入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工作重点。内地高校在知识转移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教学工作并不等同于忽视科研,高质量的教学反而会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科研水平。

最后,建立并完善高校知识转移机构。2001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大学的技术转移机构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期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目的在于高效利用大学技术资源,集中力量诊断和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134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其中依托于高校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有35家[8]。以上数据的变化显示出,内地高校知识转移机构在不断建立和发展。但仅建立相关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才是促进高校知识转移的关键。高校知识转移机构除了基本的产权保护、寻求企业合作、科研成果推广等工作外,还应将两点工作视为己任:一是为科研团队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解除科研团队的后顾之忧;二是在校园内创造科研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总而言之,如果政府、高校、科研团队及企业能够在知识转移中各司其职,内地高校的科研成果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推广,从而使知识和科技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3]展望香港高等教育[EB/OL].http://www.ugc.edu.hk/big5/doc/ugc/publication/report/her2010/her2010-rpt.pdf, 2014-04-29.

[2]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长 与时俱进[EB/OL].http://www.ugc.edu.hk/chs/doc/ugc/publication/report/policy_document_c.pdf, 2014-04-29.

[4]香港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简介[EB/OL].http://www.ttc.ust.hk/images/stories/ttc_introduction.pdf,2014-05-01.

[5]香港科技大学2012年知识转移年度报告[EB/OL].http://www.ugc.edu.hk/eng/doc/ugc/activity/kt/HKUST12.pdf, 2014-04-23.

[6]香港科技大学2011年知识转移年度报告[EB/OL].http://www.ugc.edu.hk/eng/doc/ugc/activity/kt/HKUST11.pdf, 2014-04-23.

[7]研资局资助计划介绍[EB/OL].http://www.ugc.edu.hk/chs/chs_rgc/fs/fs.htm, 2014-05-03.

[8]崔岩,郑帆帆,朱继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 2012(30):242-243.

编辑 吴婷 郝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