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口笔译硕士实践课程探析
2014-04-29黄欣胡亮才
摘 要: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口笔译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教师指导+互助讲习+自主学习+课外实习”的模式,在整体导向、教师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注重社会需求与语用实践、培养职业化人才、关注过程教学的明显特色。西悉尼大学的翻译专业对我们厘清教学与社会、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关系,以及实施人文关怀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口笔译专业;实践课程
实践课是以学生参加口笔译练习为主,培养学生翻译技巧和实际能力的课程。实践课以文本、语篇或场景为中心,以学生练习翻译、呈现翻译成果、主题演讲、观摩实际的翻译场景和讨论翻译问题活动为主。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强调,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上要采取特殊的培养模式,以增强口笔译的实践能力为主。然而,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口笔译专业院校都是由原外语系发展而来,人才培养模式从总体上偏重学术性。因此,如何增强翻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问题。
在翻译教育及认证上,澳大利亚是历史最久、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目前有20多所院校开设各种层次的口笔译训练课程,其中授予硕士学位的有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和麦考瑞大学等。西悉尼大学(UWS)的翻译专业历史最悠久、专业化程度最高,其人文与传媒艺术学院的口笔译硕士(MTI)教育每年为澳大利亚翻译行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翻译行业内久负盛名。关于澳大利亚及西悉尼大学的课程设置,在我国已有学者撰文介绍[1]。然而,如何具体进行实战训练,培养出高层次人才,国内却很少有学者提及。笔者于2013年赴西悉尼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访学,考察了MTI课程开设情况,收集了关于实践课程体系的第一手资料。与国内的翻译实践课相比,西悉尼大学的翻译课程的实践性更强,课时更多,内容和类型更丰富,学生参与程度更高。
一、实践教学模式
在澳大利亚,学生通常需要用1年半到2年时间才能获得MTI或翻译硕士学位。西悉尼大学的MTI是一年制课程,学生只需修完8门课共80个学分的课程,便可同时拿到澳大利亚全国翻译认证机构(NATII)颁发的翻译认证和西悉尼大学的硕士学位。如此高效的教学得益于注重实战的“教师指导+互助讲习+自主学习+课外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西悉尼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并未把实践教学单独列为与理论课对立的课程,而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统一的课程名称列为一个单元(Unit)。在学生学习的8个单元中,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口译、基础笔译、实习和翻译认证考试,选修课包括医疗口译、法庭口译、社区笔译、字幕翻译、专题翻译等。本文谈及实践教学体系是指除理论课以外的、以学生练习和实战为主的课程。实践教学以学生建构翻译经验为重点。笔者通过观察与体会,总结出实践教学主要有四类。
(一)教师指导类
每个单元包括两种教学活动:一是理论讲座,理论课的学术性较强,讲座中一般不安排讨论环节;二是教师指导实践课,指导课规模比讲座要小,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参与课堂活动,展示“作业”。西悉尼大学的MTI专业中理论课和指导课课时比例为1:1~3,一般而言,每门课程学分为10分,理论课学时为1小时,配套的教师指导实践课就有1~3小时,学生必须参加指导课才能拿到学分。可见教师指导实践课是MTI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悉尼大学理论课的教师同时也指导该课程的实践课。从笔者的观察看,各门指导课的内容、形式、练习量①均有不同。“基础口译”课程内容涉及口译技巧,如记忆和笔记训练,以及社区服务的三个领域:海外学生助学贷款、房屋管理租赁变更、失业救济保险福利;课程形式以对话、交替口译、视译练习为主;部分口译活动作为持续性评估(Continuous Assessment)或口译考试(Viva Interpreting Exam)记录成绩;基础口语练习量占27%。“基础笔译”课程内容和国内的笔译课程相似,但只限于时政新闻热点、公示语和科技消息;课程形式以详细讲解作业为主;教师会提前几周在网上发布需要翻译的材料,学生自主翻译后在指导课上提出见解;基础笔译练习量占9.5%。“专题翻译”课程内容包括法律、旅游等专题,课程形式以翻译练习和幻灯片作业为主,指导课在实验室进行。“字幕翻译”课程并未展开翻译练习活动,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的,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话题,做成幻灯片进行讨论;热点的话题主要包括:字幕与审查制度、网络字幕组翻译、幽默脱口秀、粗俗语翻译、电影名称翻译、适度使用流行语问题等。此外,在实践指导课上,还进行实地的字幕翻译过程观摩。“医疗口译”课程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人体各部位组织、器官的名称,二是各种常见病的术语和症状描述,三是治疗和护理领域的术语表达,四是与医疗相关的组织机构、社会保险方面的术语;课程形式以听写和练习为主;每次练习有对话翻译、交替口译、视译三个环节,医疗口译练习量最大,占到课程的50%。
教师指导实践课程是西悉尼大学实践课体系中最主要的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实际应用。教师在理论讲座上讲解理论和技巧,在随后的教师指导实践课中,学生能马上在当天的口笔译任务(文本或对话材料)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二)互助讲习类
与我国翻译课程相比,互助讲习会(Peer Assisted Study Session,PASS)是最具特色的实践课程。互助讲习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项目,每周1~2学时,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互助讲习会不设讲台,学生围坐于小教室进行交流讨论。互助讲习会轻松灵活的形式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学内容,加深课程理解,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的理念,以及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互助讲习会的主持人为助员(Facilitator),一般为本校以优秀成绩通过考试的学长。
互助讲习会的助员同时也是通过NAATI认证的职业译员。助员不仅口笔译经验丰富,而且对NAATI考试有深刻的体会。学生每周可参加口译和笔译两次互助讲习会。口笔译专业讲习会并不重复理论课的内容,助员也没有PPT或非常详细的课程讲稿,只在会上公布学习材料,与学生共同练习,总结口笔译经验,及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对课程及考试的疑惑。口笔译讲习会的规模一般维持在5~15人。笔者认为,口笔译讲习会具有教学型“翻译工作坊”的性质。口笔译互助讲习会也是学生练习的重要场所之一,从作业的统计量来看,占到所有练习的13.3%。
基础笔译的互助讲习会内容来自新闻稿件,涉及科技、时政、房产、医疗、就业、工业产品、能源、食品安全等。基础口译的互助讲习会的内容则涉及房屋装修、就医、申请入学、警察询问等。
(三)自主学习类
MTI每门课规定,学生每周自主学习时间为7~8小时。自主学习的内容根据教师要求和个人情况而定。据笔者的观察,口译类课程需要做影子练习、电视广播听译和词汇记忆等,词汇量最大,任务最紧迫,因此所需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最多。学生为了顺利完成指导课和讲习会上的练习,通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跟读、背诵。
(四)实习实践类
学生必须获得实习学分,才能获得硕士证书。实习通常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实习单位有法庭、医院、公司和社区。由于澳大利亚规定只有获得翻译认证的职业译员才能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专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只能旁听或从事助理工作。
二、实践课程特色
无论是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还是实践课程内部,西悉尼大学都将课程整合成有机的整体,服务于澳大利亚翻译行业。西悉尼大学的翻译教育在整体导向、教师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有明显的特色。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
澳大利亚是多元文化国家,移民数量众多,各种语言文化并存。根据2006年相关统计,非澳大利亚本土出生的居民达到了24%(490万),其中47.7%为母语非英语的人群。全国英语水平较差的居民有3%,主要包括以广东话、意大利语、普通话、希腊语、越南语和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群。多项调查表明,英语水平较差的人群与主流社会人群存在交流障碍,在医疗、保险、法律、住房等方面的交流有很多问题,更不能了解政治文化生活,参与公共事务。[2][3]
基于澳大利亚移民社会的现状,西悉尼大学的口笔译实践教学紧紧围绕移民最关切的生活问题,在最急需解决的医疗口译、司法口译方面开设课程,提高学生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能力。针对社会现状,医疗口译课程主要针对外来移民就诊的需要。例如,华人移民中不懂英语的多为老年人群体,因此汉语的实践课把老年病和老年健康知识作为重点内容,如白内障、中风、老年痴呆症等病的术语和症状描述(老年病占所有医疗内容的24%,其次为常见病22%、儿科16%)。再如,穆斯林移民普遍具有多子女家庭,因此学生在阿拉伯语课堂上更加注重对儿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的医学知识和术语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口译和司法口译课程同时也是词汇量很大、对教师要求很高的课程,但为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学校师生还是知难而上。
要促进母语非英语的人群深入了解英语社会,就要提高译员的整体素质,把译员培养成两种文化之间的调解人。针对许多学生本身就缺乏西方文化背景的情况,西悉尼大学大量使用英语新闻稿件作为训练材料。这些训练利用新闻稿信息量大、语言灵活的特点,以点带面,呈现出澳大利亚社会错综复杂的内部关系。例如,围绕澳大利亚大选的热点话题,教学时所选的在野党和反对党关于教育预算的新闻就富含观点的对立和补充,态度的真实与虚构,修辞上隐喻与讽刺等复杂问题。学生在理解一篇简短的新闻的同时,也构建了澳大利亚政治景象的网络。只有了解了时事间的微妙关系,才能扑捉到民众真正关心的话题,把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民众。
(二)注重“语篇、语用、文化背景”的翻译理念
根据笔者对一个学期158篇练习题目的统计,说明文占到46%,其次是日常对话和新闻,文学题材的文章只有2篇。可见大多数练习材料都具有应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将高深的翻译理论融会贯通,使其服务于实践。因此,教师在指导课中要反复强调语篇、语用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有意识地在分析文本时运用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文化翻译的理论。教学任务以“主位-述位”“连贯”“关联”“文化过滤”等概念的运用作为训练目的,在作业讲习中要强调翻译意义的重要性。
(三)培养“职业化人才”的教学目标
传统上,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规定,英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其他语言被视为多元文化社会遗产的重要部分[4]。译员不仅能够帮助国家顺畅地进行贸易活动,还能协调白人与土著社群之间的关系,促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澳大利亚统计局对“笔译”和“口译”这两个职业进行详细的定义,并要求译员获得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通过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证协会(NAATI)认证。澳大利亚译者协会(AUSIT)、澳大利亚文学翻译协会(AALITRA)、西澳大利亚口笔译协会(WAITI)和澳大利亚手语译者协会(ASLIA)等对译员的职业规范、利益诉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行业对“译员”这一职业已有明确定位的情况下,西悉尼大学致力于培养职业化的优秀人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向学生介绍职场经验。在西悉尼大学教师中,有澳大利亚官方电视台的首席翻译、医学方面的职业译员、NATTI认证考试官。教师常在课堂上总结职场上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第二,强调职业道德。笔者注意到,一个学期之内,至少有两门课程专门开辟职业道德的章节。职业道德条例还是期末必考内容。欧美一些国家要求译者为医生和病人或警察和犯人翻译时,要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而在澳大利亚,职业操守要求他们尽量公平、准确地传达双方的意思。学生还要牢记不同国家对译者的职业诉求。第三,紧扣NAATI认证。实践课中的材料在内容或难度上都与NAATI考卷相同或相仿。学校要求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针对性非常强的证书认证课程,并统一参加NAATI认证考试,以直接跨入译者行业的门槛。
(四)注重“翻译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践课注重在翻译过程中逐句商榷译文效果,在翻译的“认知输入(Cognitive Input)-理解意义(Sense)-语言消解(Deverbalization)-语言重组(Reformulation)”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学生及时反馈,让学生意识到不同人的认知差别,从而改进译文。这种翻译的阐意学派(Interpretive Theory)应用于教学,就是建构主义的体现,二者的珠联璧合在互助讲习会上尤为突出。互助讲习会的助员并非专职的翻译学者,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翻译学者的任务是促进翻译学科的发展。教学应注重理解、产出源语及目的语的语篇与功能的心理过程[5]。在翻译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认知心理教学法,关注人的身心成长,这些都非常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一名MTI的学生说:“我在‘翻译入门’互助讲习会上的收获,甚至比教师指导实践课上的收获还大,因为对同一个词语或同一个句子的译文,我能马上知道别人的想法,以及别人对我的译文的反应。这极大地开拓了我的思路,提高了我的翻译水平。”
三、对我国MTI实践课程的启示
西悉尼大学口笔译实践教学是澳大利亚高校以培养翻译市场人才为目标开展教与学的典型案例。以市场为导向的整体构架决定了教师的理念及教学方法。我国MTI专业刚刚起步,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西悉尼大学MTI的特色为我国MTI实践课程带来一些启示。
(一)社会需求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根据2012年《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语言服务业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15年,从业人数将达到200万人。翻译行业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学校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西悉尼大学的教学内容以科研结果为基础,力求满足社会需求。澳大利亚移民国家的特性决定了MTI在课程内容上,以社区口译为主,而不是以会议口译为主;以应用性翻译为主,而不是以文学翻译为主。目前,我国的口笔译硕士课程仍是文学翻译居多兼顾会议口译,亟需解决的是与世界沟通频繁的商务、金融、化工、机械、药品等行业专业性翻译人才紧缺的问题。现有的课程设计更多是基于现有翻译资料、传统师资力量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知识结构,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应详细考察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细化人才培养层次,才能准确定位,避免短时间内重复、低效、低端的课程一哄而上,真正办出各学校的特色。
(二)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关系
在我国翻译教学界,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学者们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西悉尼大学似乎没有这样的困扰。原因之一是在翻译思想上,西悉尼大学选取应用翻译中最为直接、实用的“语篇、语用、文化背景”。正如一位知名翻译专家曾在2009年中国翻译论坛上所说的,MIT的学生理论上只需了解“对等”和“目的论”就够了。西悉尼大学把实用主义运用得非常彻底。另一个原因是,西悉尼大学认为,理论和实践课不在于其比例的具体数字是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训练了理论或实践的能力。和国内的一些MTI课程相比,西悉尼大学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分工更加明确,训练目标更加清晰。国内的许多MTI课程,每门课安排2个课时,但究竟属于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未有明确规定。只有学生听完课,才能知晓课程的性质。
对于含有理论知识(如翻译史、翻译教学研究)的课程,应由教师对其关键理论、方法和技巧进行解读,但实际上,学生的PPT演示时间占了90%以上。对于内容比较灵活的课程,也要有实践机会,但实际上教师讲习的时间十分随意,通常说到哪里算哪里,有时甚至把“文学翻译”课上成“文学翻译赏析”,“中外语言对比”上成“中外文化漫谈”。西悉尼大学按照课程的特质,设定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从而使实践课的目标更明确。
(三)人文关怀与教育结果的关系
我国的翻译教学一直只注重翻译结果。以传统单向的“学生做作业,老师讲评对错”来提高译文质量的模式,缺乏译者之间、译者与当事人之间的磋商、磨合的过程。有些“翻译工作坊”也只是旧式翻译教学的翻版,或是一堆先进机器和翻译软件的摆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同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或编审与翻译工匠的关系。究其原因,在于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思考和能动力量。传统模式淡漠人文关怀,对学生身心的成长发展不利。
西悉尼大学以阐译学派的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翻译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教育的体现。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关心学生记忆的增长、心智的成长、判断力的成熟、职业意识的提升。例如,西悉尼大学的互助讲习会,不需要十分复杂的设备、高深的理论,只要友善地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就能让学生在翻译体验过程中自觉反思、锻炼、磨合。再如,在职场分享课堂中,师生谈论自己翻译实践中的尴尬事情,掌声、笑声不断。互助讲习会的课程虽然只有一年,但却有70%的学生获得NATII认证。可以说,人文关怀的力量功不可没。
笔者通过考察体会到,西悉尼大学的翻译实践课实践性质明显,课时多,内容和类型丰富,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也明显。这与西悉尼大学在定位上紧密联系澳大利亚翻译行业、明确的教学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人文关怀息息相关。反思我国现状,在大量的翻译专业兴办之时,涌现了不少问题。在实践教学理念、方法等层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针对各自需求,进行教学上的试探和改革。
注释:
①以下数据均来自2013年度春季学期期间,学生互助讲习会、基础笔译、基础口译、医疗口译四门实践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材料。材料以“篇”为单位,共计158篇。其中,笔译每篇200~400词,对话口译(双向)每篇约650词(含中、英文),交替传译每篇400~500词,视译每篇约400词(分2~3次进行)。统计的变量包括语体、文体、主题和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非,翰翀. 澳大利亚口译硕士课程:内容、特色与启示[J] . 东方翻译, 2013(1).30-35.
[2]Choolun, N. Lost in Translation: An Examination of Court Interpreting in Australia[J]. Queensland Law Student Review, 2009(2): 21-31.
[3]Phillips, C.B, Travaglia, J. 2011. Low Levels of Uptake of Free Interpreters by Australian Doctors in Private Practice: Secondary Analysis of National Data[J].Aust Health Rev, 2011(4): 475-479.
[4]Lo Bianco, J. 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 [R].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1987.
[5]Lederer, M. 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ers and Trainees? [J].The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07:15-35.
编辑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