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领导新模式

2014-04-29YvesL.DozMikkoKosonen

董事会 2014年10期

当企业改变商业模式,高管团队最好也跟着改变彼此的互动模式。灵活应变的企业里,各部门的主管应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激励相互扶持,并谨慎处理这些关系,以促进协同合作。成功企业的高管,通常都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彼此的关系。他们知道如何有效地一起工作,因此造就了非常顺畅的运营。若缺乏这样的认知,极可能造成高层互相争夺地盘,并把焦点放在权力斗争,而不是创造价值上。

过去三年来,一项包括对佳能(Canon)、思科(Cisco)、惠普(HP)、IBM、诺基亚(Nokia)、思爱普(SAP)等全球12 家大型企业的策略和领导力的研究发现,策略灵活企业的高层主管,已发展出新的领导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核心是高管如何承担绩效的共同责任,而非由个人来承担。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先建立组织内各部门的相互依存,激励成员互相交流,而不再各自为政。为确保协同合作能实行到位,这些企业小心翼翼地处理各种关系。此外,企业鼓励员工挑战传统思维,特别是质疑高层的想法,如此整个组织才能脱离封闭和狭隘。

“新政”难于上青天

在我们所接触的成功企业中,大多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从根本上远离了困境。那么它们所实行的“新政”是什么呢?

“旧政”的时候,部门负责人通常只对本部门的事务负责,而在“新政”里,各部门主管同时要对别的部门的业绩负责,并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某个部门状况堪忧,那就不仅仅归咎与该部门的负责人,解决问题的重担也不应只落到他头上。大家会作为一个团队,共同拿出相关的方案。

这个“新政”听起来美妙,但实行起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大多数高管会很不习惯做出改变,对这样的模式也很不自在,所以许多公司从未下定决心来实行“新政”。

美国一家大型化学公司的CEO如此描述:“我们在会上礼貌地交流,大家对决议都表示赞同,散会时我们都有一种温暖的“共识感”。后来我听说,一些副总一回到办公室就开始抱怨企业决策错误,并在潜意识里任由下属执行不力。这就是‘公开同意,私下异议’。”

创建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公司采取的新商业模式,除了要有知识上的了解、情感上的认同,还需要整个公司在文化、价值观和互动习惯上做出巨大改变。毕竟,这是除旧图新的大事。在动荡中涅槃的公司往往采取了这样的方案。

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如果一家公司业务组合相对集中,那么高管的参与度也会较高。要实行变革,只需要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组织原则就可以了。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高管都“拴在一条绳上”,使其对价值链上的每一环节都负有责任。SAP(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在2005年的时候就如此实行:每个高管负责价值链的一个连接点;现在,整个高管团队在开发和实施整体战略时协作异常紧密。也就是说,任何部门都不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态了。

特殊的组织架构。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像思科或SAP那样,业务组合高度集中。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分散,这些公司发现,一种特殊的矩阵架构更适合自己。以诺基亚2004年重组时采取的做法为例:公司将整个集团拆分为四个小组:手机、多媒体、企业解决方案和网络,每个小组都要在全球范围内自负盈亏。这四个垂直小组又由两个水平组织支撑——市场运营和技术平台。当然,企业中的其他业务部门也会给予相应的支持。由于水平组织了解公司整体的资产需要,它们除了支持垂直小组,也会定期调查和监督。比如说,市场运营部就在整个诺基亚集团里建立了一种通用的会计管理结构。

共同管理。在看似业务广泛多样的公司,应该强调共同管理和共享学习机会。例如,英国易捷集团(EasyGroup)一开始貌似是一家旅游休闲公司,旗下有航空、邮轮、经济酒店、租车等业务。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司办公室是位于伦敦北部的一个巨大圆厅。核心高管和各自的业务团队坐在一起,而创始人Stelios和他的工作人员坐在中间。每天工作结束时,他们就在隔壁的会议室对整个集团的运行进行梳理、评价。当然,这里面有个雷区:公司千万不能因此忽视每个业务部门的细节,也务必对高管间的这种沟通方式达成深刻的理解。不管怎么样,易捷强调共享管理背后的逻辑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高管应高效地在一起

在高层中采用一体化的模式只是“新政”的一部分。如上所述,公司可以创建其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恰当的实践过程,高层间的互动将很快形同虚设。许多专家都坦言:高管们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把时间消磨掉。IBM在1980年代放弃了“相互依存”的方案,原因就是缺乏管理高管们的能力。那么该如何确保高管们高效地在一起呢?

关注企业的问题。12家企业中的成功者,CEO们对管理团队会议的议事日程都非常讲究。在IBM的管理委员会上,就不允许业务部门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委派给其他部门。部门主管也不能只是看看PPT,就以一种审查的方式做出决定。这个委员会只关注跨越多个业务部门的政策问题。同样地,诺基亚战略发展部的员工在每月的战略专家小组会议上,都要提出十个左右重要的企业战略问题。如此,高管才得以了解新兴的战略问题,并积极协同应对。

保持非正式对话。成功实行“新政”的公司,高管之间的对话都是非常舒服和非正式的。惠普和IBM就把顶级团队成员安排在同一个屋檐下,用意与易捷集团一样——确保他们自在而频繁地接触。佳能CEO御手洗富士夫每天8点到9点都要开会,也没有具体的议程,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分享信息。而决策就是这样“含蓄地”做出来的。佳能规划发展部的主管渡边称:“这种‘茶话会’一般都没人愿意翘掉。”甚至很多公司的正式会议都带着非正式的腔调。

把CEO放在从属地位。在公司中,如果CEO比较强势,高管一切唯CEO马首是瞻的情形比比皆是。为此,一些CEO故意为自己重新定位。IBM的CEO Sam Palmisano就把公司的执行委员会换成了三个小组:战略组、运营组和技术组。为将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必须学会在同一个会议上扮演多个角色。他不是任何一个小组的头儿,而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如此就鼓励了其他高管之间必要的辩论。他有时是平等对话中的专家顾问;而在要做决策时,则很不情愿地地当上了领导。当其他高管习惯于在这样的会上施加领导力,CEO就可以从日常事务中全身而退,专心思考公司的长远未来了。

以前,公司领导人的运作,类似半自治的封建贵族,运用庞大的决定权,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授权式的领导模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大多数高管享受自己做主,并且逐渐认为这种自主权,是晋升高层的额外好处。对所处产业相当稳定的企业来说,这当然不成问题,因为价值的来源显而易见。但对很多企业来说,成长的机会跨越不同的市场疆域,而且挑战组织内部的界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跨部门来制定整合的策略和行动。投资人偏好拥有清楚策略的企业,加上基金经理人对业务过广的企业质疑颇多,都加重了企业承受的压力。在各业务部门壁垒分明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施行整合策略。企业迫切需要针对企业高层,引进全新的领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