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现实中淘取情思的金子

2014-04-29李烨

星星·诗歌原创 2014年11期

在商品经济大潮和大众文化滚滚而来的时候,有陷落红尘的人,就有仰望星空的人,而诗人毫无疑问应当是一个民族中关注星空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应该活在虚无缥缈的“高空”。 人生需要天空,更离不开大地。无论哪个时代,食人间烟火的诗人终究无法脱离肉体凡胎,能够仰望星空的诗人,必然也要学会俯视大地,在现实生活中淘取情思的“金子”。只有这样,诗歌才不会作茧自缚,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在本卷中,诗人们告别宏大、崇高的叙事模式,重回踏实质感的人间“地面”,带着对现实的关怀,在这个全民娱乐时代,挑起诗人应有的担当。

现实因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地位的差别而分为不同的阶层,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也是不同的。诗人对现实的体悟和反映自然千差万别。面对生活中的阴影,崔益稳选择对其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和揭露。在组诗《一半疼,一半痛》的第一首《钢管舞》中,他塑造了在“一排排真实的钢管林中/搂住高楼跳舞”的老钢筋工形象,生动的诗语背后是满满的心酸和心疼。而在第二首《每个人都布满洞穴》中,诗人化身为智者,跨越千年,冷眼旁观那个“叫做时间的无底洞”“打滑或吊死在井绳上”,并将人类的生命轨迹浓缩在“吸水”、“排水”、“挖土”、“填土”、“坍塌”这五个词语中,整首诗仿佛一句句谶语,涂满玄秘色彩。第三首是《平等的霾》,诗人紧贴现实,动态地展示了雾霾来临时“大家全都没头没脸”的可笑景象,讽刺意味十足,并通过“送葬”和“迎亲”两只队伍的偶然相遇,领悟到“生死高度”和“人间况味”。崔益稳的诗情性与智性并存,体现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同时诗人还十分重视诗歌结尾段的提炼升华,读来意味深长。罗安斌的《沉默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树和叶比喻挣扎在底层社会的人们,是对残酷现实的深刻揭示。诗人黎军阶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违禁物超标的大米、问题奶粉、突然坍塌的大桥、被污染的天空……“这些满目疮痍的痛/如针尖/刺中生命的死穴”(《针尖上的痛》),语言大胆直露,这是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体现,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

现实生活的困顿和压迫往往使人感到恐惧和无奈,而敏感的诗人对这种状态的体味无疑更加深刻。曹雪纯在医院里闻到了“散发着咸湿并令人恐惧的/死亡的味道”(《医院的味道》)。全诗具有极强的镜头感,由下到上、由远及近、由全景到特写,使一间小小的医院成为了尘世的缩影,让读者与诗人一起“闻到了”生活与生命散发的味道。在她的另一首诗《梦》中,诗人表现了梦想面对现实的苍白、无力。“白日放歌/四海浪迹”需借助飘忽的梦境方能实现,而活在现实中的诗人别无选择,只能“在灯下读书/在纸上老去”,止不住的忧伤携带着不甘与苦涩扑面而来。在诗人吉祥女巫眼中,生活中“这些冰冷而坚硬的东西”如同石头、铁块,吞下它们是为了避免“随风漂泊”,然而在我们依赖它们的同时,它们也吞噬了“我的温柔”(《彼此》)。诗歌虽短,却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用形象简单的道理昭示着生存的不易与身不由己。诗人杨角也对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愤怒的批判和强烈的排斥。他在《晚餐》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写诗的人”,以点带面,讽刺那些夸大其词、无病呻吟的人在生活中的矫揉造作,并决心身体力行,“用我余下的日子去驱逐那些荤腥”。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杨角借《修一座茅屋在江边》表达了自己“诗意栖居”的愿望,整首诗意境优美,其营造出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园生活不禁让人心生向往,唱出了一曲当代的《归去来兮辞》。诗人晓所与杨角有着同样的愿望,但是却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杨角想要“卸甲归田”,晓所则在纷扰的尘世中追寻着“心远地自偏”,例如在放学后“坐进和暖的阳光 读一组宁静的诗”(《我释放如一棵青草》)。她的诗,语言优美清新,如潺潺流水叮咚悦耳,滋润心田。近年来,有一类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那就是打工者。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中挥洒着血汗,赚取微薄的收入,却无法融入其中。王长荣的诗歌《伤口》盛满了打工者的眼泪和鲜血,流动着诗人的悲悯与大爱。如南用《工蚁》、《下班》为打工者立言,记录下打工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节与细节,语言质朴却更震撼人心。

与以上诗人对现实的否定、批判不同,李衔夏的诗歌《我不羡慕天空》强调对现实的融入,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在他看来,“真理往往在低处”,“站在大地上仰望天空/天空的美才是一种力量的美”。全诗共分为四段,每一段都以“我不羡慕……”开始,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兼具建筑美和音乐美。孙大顺在现实中发现了爱情的美好,于是在甜蜜的爱情中,他祈求时间能够慢下来,“让慢下来的爱/陪着我们慢慢变老”(《高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遇到了婚姻中的“七年之痒”,“从爱情的前庭,到婚姻的后院”,充斥着柴米油盐的生活单调乏味。“黑夜般的沉默”里,诗人遭遇“一枚钉子和锤”,在打击和疼痛中觉醒,“希望在时光的银行里/取回纯真,温暖和皱巴巴的愧疚”,重拾婚姻的幸福。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富有张力。除了爱情,亲情和友情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苏奇飞的《闪亮的记忆》和《醉心片刻》表达了对父母的爱与眷恋。他的诗歌如同一幅幅油画,色彩清晰、冷暖交织,仿佛生活中的苦辣酸甜,画面中的勤劳的父亲、温柔的母亲就此定格在读者心中。廖淮光徜徉在松树林中想象自己“依然躺在穿针引线的母亲身边/一觉醒来,又可以穿上被生活弄破了的旧衣裳/温暖,舒适,且不留丝毫痕迹”。诗人陈卫也在《想你的早晨——致我的小宝贝》中低声诉说着对“小宝贝”的深切思念,诗歌虽短,感情却十分浓烈,仿佛“长长的喙”可以穿透“露水未干的青山”。在另一首《一个人的生日》中,陈卫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用一首诗串起“被洒落的时光”,感性、浪漫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语言淳朴,真挚动人。

重建诗歌与现实的关联,是当代诗歌写作的一个重要向度,本卷诗歌即是诗人与现实的对话,诗人以独特方式书写对现实的关怀,诗中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当然,现实入诗难免会出现伦理化、道德化的倾向,但依然可以从中窥见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洞察和见证意识,这既是对“诗可以观”的儒家诗学的继承,也是诗人恢复感知世界完整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