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自然的心灵诉说

2014-04-29干天全

星星·诗歌原创 2014年11期

自然永远影响和决定着人类的生态甚至命运,人类生命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狩猎、农耕时代的人们一直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与自然相依为命;工业与信息时代的人们大量聚居现代城市,但依然心向自然。从屈原行吟湖泽,王维依恋山水,华尔华滋们流连湖畔,艾略特行走荒原,中外古今诗人连绵不绝的自然与人的诗篇,表达着我们对自然的依存和精神皈依。《星星》每年的短诗特别专号几乎都有“自然篇”卷,记得去年读到《一滴水和它的反光》,谈了一些对卷中作品的体会及诗歌与自然的相关看法。今年的“自然篇”题目为《云和雨穿在身上》,卷中诗人多以花草、星辰、飞鸟、风月、季节抒发情怀,而尤以花草居多。尽管两卷诗歌的题材有相同之处,但各自的意蕴却有较大区别。去年的内容从历史文化、人生价值、生存环境、社会现实及诗人融入自然的内心感受等多向度折射出诗人的自然情怀和现代生存竟识,而今年的内容则多涉及诗人个人的内心情感。本卷中12位诗人的作品都寓情于自然景物,或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或书写现实生活与自然对应的情绪。

卷中几位诗人都写下了亲近自然的牧歌。陕西诗人陆子游览草原写下了《草原小夜曲》,他迷恋辽阔的草原,尤其是朗朗的皓月使他物我两忘,神游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之间。邀星星、晚风作伴,围绕熊熊篝火且歌且舞,“今夜,一切都包在篝火身上/包在马头琴身上……/草原醉了/蒙古包像扣倒的酒杯”(《篝火》)。好一句“蒙古包像倒扣的酒杯”,在他的《草原小夜曲》中添上激越的旋律,表现出草原豪放的性格和宽阔的胸襟。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让诗人情窦复开,一窝雪白的蘑菇让他感觉到“像毛绒绒的雏鸟跃跃欲飞”似乎是,想起埋藏已久的少年爱情而感动落泪。这一切连同蓝天白云、毡房炊烟带给诗人欢快。而翱翔草原的雄鹰却带给诗人志存高远的雄心,他向往着鹰飞的“高度和耐性/去发现地上的猎物/去神圣成最后的俯冲”(《鹰》)。草原魅力与蒙古风情让诗人释放自由天性,一咏三叹地抒发心中快悦。四川诗人其然走进草原,心随彩蝶翩飞白云之下,既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也体味草原的风雨。当他的灵魂驰骋草原时,他感到“马蹄跃动的风景,仿佛/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喊我的名字”(《走进草原》)。他的抒情如草原初夏的青草,在与世隔绝的旷野里抹上一层嫩绿。与这两位诗人的心情不同,四川彝族诗人旭峰没写草原的自然美景,他以忧郁的琴弦弹出感伤凄冷的牧歌。在他心里,先辈牧过的羊和春天温情的草甸已不复存在,那些羊“用眼泪喊声再见/走去渐响的城市”,“先人留下的羊 /在手心里蒸发/ 徐徐融化飘零绒毛/织不出一张御寒衣裳/越冷的时节/恍惚中/牧放那先人的羊”(《先人的羊》)。诗中的失落感显然不只来自个人的人生得失,看到被城市同化的草原正在逝去淳扑的民风,守望故乡家园的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怀旧哀音,但他仍在守望,幻想得到先人放牧时代的真情与温暖。其诗虽然属于传统悲情牧歌的一类,但有其深刻与新意。

大自然因花绚丽,花开花落反映出时令的变化与生命的荣枯。人们常以花自喻,移情于花,诗人更是如此。本卷不少“花语”即是诗人自然人格化的心语表诉。贵州诗人蒋能的《荷语》对花中仙子的荷花情有独钟,叹息她被采莲的孩童“以一元一朵的低价出卖荷花//你怎么就不如一片荷叶啊/像一个过客,视而不见”,借怜荷之语传递出诗人向往高洁美好的心愿。江苏诗人安娟英的《荷缘》则以荷花为爱情的象征,用宗教般的虔诚对待“荷缘”这样纯净的爱情,尽管这段远去的爱情已难再续“卿卿复卿卿”,但诗人相思失眠时还会“想起弱不禁风的绿衣女子/远去的北影/空留江南片片心思/千丝万缕”。情寄于花,诗人在聆听花语中抚慰失落的心灵,“就这样让我/始终徜徉在童话的酒窝里”(《聆听花语》)。四川女诗人鲜红蕊的《桃花》也透露出隐约的爱情与失落,面临“雨水偏离桃花/偏离柔情的言辞和一场迷乱”,诗人的春心“突然开始荡漾——/水中的面孔,留下回忆里的针刺/一幅剪影画里,我若永远不说——/便是晴天”,看似明媚柔美的“桃花”包含着爱的阴与晴、真相与幻觉,一种“针刺”的感受、一个假象的“晴天”与“桃花”并存,失恋的痛苦尽现其中。她的《梨花》也是梦与现实背离的痛苦言说。“云和水穿在身上/你,开了,同时凋谢着/白烟的灵魂,如同我梦的忧郁/如同从茧里出来的蝴蝶/被风追着,逃到一场雪里去”。“梨花”籍“云水”为衣而开,自然会快如白烟蒸发;纷飞的梨花如雪,梦且能不被冻僵。这首诗尤如古代小令,言简意赅,且造语别致,韵味浓厚。

日月星辰与四季轮回在诗人笔下表现出不同的生命体认和情感变化。同样的一轮明月,可以令古人“低头思故乡”,也可以“把酒问青天”或“无言独上西楼”,也可以让今人浮想联翩,独有所感。校园诗人一杯无心中的月亮是位有如嫦娥孤独而静美的女子,他惊讶“世界都凝在黑色瓷瓶里/只有月亮迈着脚步”在天上走来走去,“现在需要一双怎样的旋律之手/拨动怎样的乐器/才能配上忽然这么有质感的月亮/是什么让她这么轻盈,脚步这么忧伤/让她敢于在这么寂寞的高度走来走去?”孤高的圣洁使诗人敬畏,也让诗人有心神向往的思念。这首诗借月写所怀念的伊人,笔调看似清冷,实则隐藏着作者焦灼的热情。面对冬天,杜甫感慨“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刘驾唏嘘“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雪莱自信“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瑚图灵阿《冬天:这样也是对的》却以现代人的感受抒发了人在冬季的乐观情怀。不同于自然界植物的凋零和动物的冬眠,也不同于古人“冬藏精力”的养生之道,河北诗人瑚图灵阿宁以豁达潇洒的浪漫情怀笑对草木枯荣和人世冷暖,他说“树木应当及时降落将绿颜色的舞蹈压缩进脚趾/冬夜 灯红酒绿应早早熄灭 让它承担空阔/冬天 太阳理应远离/ 人类顺从他漫长硬冷的脾气”。尽管春天还未到来,寒冷禁锢着万物的自由生长,但他自有满腔热情,以美好的向往来“围炉烤火”,他理想的冬天里“诗人裹着厚厚的袍子 在睡美人身边 净手焚香 内心火焰升成静静诗篇”。也许这样的期待太过浪漫,但毕竟是诗意的追求。北京诗人赵德印的《腊月飞雪》描写冬日的北国风光也颇有特色,弥漫的飞雪“让整个华北的白色衬衣/印满了梅花般的诗句”,诗的格调高雅,给人留下清冽而奇美的印象。

本卷三十余首诗的形制大多短小精致,语言清新婉转或凝重沉郁,内容都具有较鲜明的现代性。品味其诗意,多为淡淡的忧伤与小清新的情调。个别作品的内容过于单薄而欠缺蕴含。总的来看,卷里的诗还缺少与自然相应的大气深沉和丰富多彩,同时也欠缺深切的人文观怀和哲思。

如何贴近自然,感悟自然,吟咏自然,我们都应该好好向先人学习。先人能从星转斗移、草木枯荣、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发现自然变化的规律,并从自然的启示中去调整人类的行为和精神,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从天地万物的幻化中看到了道法自然,王之涣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感悟人生的高瞻远瞩,苏东坡从庐山观景道出世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是吟咏自然,不同的诗人所表现的相同景物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写萧瑟秋景,表现出“断肠人”在苍茫萧瑟的秋景里的悲凉孤独,让浪迹天涯的游子甚至所有“悲秋”的人都能走进这样的意境。而同时代的白朴所写《天净沙·秋》中的自然景物与马致远所写几乎一样,却因为写景而写景,未能创造出马致远那样的意境而为后人诟病。“标新立意二月花 ”,只要我们能够写出新意,体现出独到的艺术个性,我们的自然诗篇就能超越前人,为现代奉献出各种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