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困惑
2014-04-29金国泉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说过:“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用一根针挖一口井。”这个挖井的过程我想就是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也包括坚守。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发现、切入、思考与坚守的过程。我写散文是如此,写诗也是如此。
我常常想,“诗”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它让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热衷于此或有志于此的人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它源源不断、永无枯竭。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只要没有人去抄袭,世界上永远也不会有两首完全相同的诗。哪怕是两首劣诗,也仍会如此。这种源源不断的源泉在哪?这也仍然是一个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宋人王安石曾对“诗”字进行过解剖:“诗者,寺人之言”。什么是寺人?寺人就是上古祭祀的司仪。但我更愿意理解其为庙堂,庙堂为寺。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寺人”的,只要不是冒牌的,因有与常人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因而有了与常人不同的思想及情趣──寺人当然有寺人的情趣。一句偈语,一句禅,就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所谓得道高僧,他的“道”我想指的就是那个已然悟出了的诗中的那个“真谛”。
诗与丝之音几近相同。对于一个物事,如果我们把它比喻成一枚蚕茧,那么我们发现并切入,思考而坚守,最终写出来的诗,无疑就是抽出来的丝。写诗的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我常常惊叹于一些玩魔术的人。手中没有球,晃一下,突然就有了球,手中没有牌,晃一下,突然就有了牌。似乎真的就是“空手道”——空手套白狼。即便如此,但我还是不希望诗或写诗不应该也绝对不是“空手道”——空手套白狼。晃一下就有了一首诗,就如时
下有人贬义地形容诗人吐口吐沫就是一首诗,这样的诗肯定是快餐文化的衍生物或结晶体,或者其本身就不是诗。诗必须去发现,通过诗人独特的双眼去捕捉信息,然后对信息不断地进行处理、加工。就像珍珠的形成过程。
当然,谈到加工势必就有了些许工业产品的味道了。但这是一个工业化的时代,只要我们不去按工业的方式批量生产“诗”,那么适当的加工,我认为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否则粗制滥造,我们怎么看,怎么难看,怎么吃,怎么难吃!
我写诗写到现在仍然不能对某个信息一蹴而就而成为一首诗。这并不是说一蹴而就而成为一首诗就是粗制滥造。我的这种情况也不与之相矛盾。我总喜欢不断地揣摸,不断的调整方向,甚至全盘否定,甚至以失败告终。也许我的这个行为不一定是调整方向,而是调整角度,调整适应读者能直接切入去倾听去思考去深入的角度。也许我的这种不断调整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深度写作。深度不一定是难度,但深度,只要达到了足够的深,并把握到了它的度,就会让诗横空出世,遗世独立,痛彻肺腑,令人怦然心动。套用布罗茨基的话说,它纵不是更好的却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是一种赋予现实以生气的尝试。
诗实际是拒绝解读或解释的,包括唐诗等相对于现代诗来说的古体诗或词。我一直惯性地拒绝对的解析。“所有的解释都无法解释/海一直在低处/接纳一切/沉默 而又汹涌澎湃/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地来/两手空空地走 除了脸/被海风吹黑 吹皱/除了双手被海水皴裂……”这是我面对诗人沈天鸿一首千人千面地解释的诗作《海的解释》时写下的一首诗中的前面几句。面对这首海一般的诗或诗一般的海,我们的确只是被海风吹黑吹皱,双手被海水皴裂。诗人沈天鸿自己也写道“它与我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它不适合做梦/也不适合弹奏/它呼啸着退去又复来”。
这里的“海”我想就是我正在谈着的“诗”。
拒绝解读并不是拒绝阅读。阅读是对诗进行一次松绑。诗实际是被诗人自己捆绑着的。阅读是一个解开绳索释放的过程,将诗中所表达的、可能表达的全部释放。当然松绑也仍然要寻找最佳途径。否则,容易产生二次缠绕。到那时,再要松绑就难了。
这是不是不经意间表达出了诗的困惑?诗的困惑就是我的困惑,我的困惑也许就是大家的困惑。大家的困惑是不是诗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