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依杨柳岸(随笔)

2014-04-29尤克利

星星·诗歌原创 2014年7期

在我们村子西边不到一里远的地方,有一条河叫沂河。沂河的发源地在沂南和沂水的上游沂源县,由沂山山系中的很多条支流汇成,一路向南蜿蜒而来,到这里时已经初具规模,夏天发洪水时河面足有二里地宽。离村庄最近的地方有一个渡口,叫杨家道口,有两只十米多长的大木船来回渡人,也渡牲口、粮食。河东水西散布着很多集市,每隔五天逢一次集,苏村逢一六、姚家店子二七、铜井三八、界湖逢四九,仅仅一河之隔的独树则是逢五排十。一条河隔断了许多道路,渡口将它们连起。人过河自不必细说,河两岸的村庄亲戚连着亲戚,牲口要过河,则是因为它们在世间的缘分也未必简单,缘分注定一头牛这辈子的一半力气要给河这边的人家出,还有一半则要给河对岸的人家出,那它就得跟着老主人从渡口坐船去集市。粮食和家什、小狗小猫也是这样。

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沂河靠近村庄的一面,有很多粗壮茂密的杨树和柳树,要过河,需要穿过一条树阴斑驳的砂土路才能到达渡口。夏天里,柳枝垂得很低,像无数菩萨手持的拂尘,护佑着渡河人的安全,而阳光透过树阴落在地上时,都是些圆圆的光晕,既虚幻又真实。过河的人,是去集上卖松香、五色纸,粜粮食,籴粮食,或是为了找看周易的人给自己选一个支锅安灶的好日子,顺便为小孩子买些瓜果桃梨;更有孝顺的人,只为过河赶集给老娘买一块年糕。平常日子,突然某个本来并不为人知晓的村庄,一下子出了一个通往昔晓未来的神婆,能够医治人间所有的实病和虚病,前去求治的人就会络绎不绝;铜井集的西北方向有个庄叫竹泉,以前只是一个有竹有泉的小山村,有一段时间竹泉水被传成了神水,喝了能够医治人间的百般疾苦,于是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纷纷而去,用瓶子装,用瓦罐盛……这些纠葛,无形之中也给杨柳树下的老渡口增加了不少客流。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互不相识的人在同一条船上渡河,原来需要修行多年才能得此机会。那个时候我们天天听大人讲故事,去渡口玩耍、割草、拾蝉蜕什么的,或者就在柳树下看那些上船下船的陌生人,猜测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瓜葛,如何在各自的日月里修行。有个故事,说西山里有个貔虎精想变成人形,估计修炼的差不多了,趁一个有雾的早晨,头戴牛屎饼子,向耕地的农人问道,你看我像人吗?农人知道若是野物,一旦说它像人,它立马就能变成人,就让它转过身去看看,仔细一看那东西腚后藏着尾巴,一鞭子抽过去,抽得它嗷嗷叫唤着跑回山洞继续修炼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动物想修炼成人那么艰难,做人无论多么辛苦也要好好的珍惜自己。每回听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既好奇又害怕,貔虎精变成的人肯定不是好人,如果它们夹在坐船的人里面过河到河东来,会不会突然显出原形来吓唬小孩,或者去鸡窝里偷鸡蛋吃呢?所以我们再在渡口看见从西岸坐船来的相貌古怪的人,像陌生的货郎挑、收兔子毛的、春天买小鸭的,都留心一下这个人腚后有没有藏着尾巴。

长大了,上学,种地,学木匠,做小生意,在沂河上来来回回地坐船出行。后来,离渡口很近的下游建起了一座大桥,闲置的木船被南方人买去了,那一大片杨柳树也随之消失了,消失得让人心里很空。长大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突然想学写诗,想用诗歌记下杨柳岸边的童年,从这里出发的纵横交错的道路,人走东西,鱼游南北,鸟飞天空,故人游走在村庄、河岸上的魂魄,深山里一边修炼一边渴望变成人形的无数只小兽,日出时做什么,日落时想什么?那些几十年前从杨柳岸走过的人,如今又在干什么,还在不在世上呢?还有杨柳岸以外的世界,我一边经历一边感知,一边写下一些分行的文字。相对于这个纷繁庞大的世界,我童年的杨柳岸是那么的小,小得只能存放在依依不舍的记忆里,但却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