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想不到,就怕没发现”
2014-04-29赵玮
胡博文小档案:
第8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24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扬州市第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扬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扬州市少年科学院副院长……这仅仅是扬州市竹西中学九(11)班学生胡博文所获得的部分科技创新荣誉。15岁的他,科技创新之路才刚刚起步……
“无心”走上创新路
胡博文走上科技创新路,完全出于偶然。2009年秋学期开学,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五年级的科学老师李冬梅,要求每一位学生交一份科技创新作品,参加当年的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当时觉得很茫然,不知道什么叫‘科技创新’,因为没有任何课本、参考书可以参照。”胡博文说,“后来,李老师举例说,像在雨披上装个夹子不让其飘起来,或将药膏盖子中间设计成尖尖角等,就是创新。我就琢磨,那把生活中已有的东西加以改进,不就可以了吗?我想起夹核桃时,核桃碎屑会四处飞溅,就想研制一个‘防飞溅核桃钳’。”
思路有了,怎么实现呢?胡博文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毫无线索!“我决定出去转转,看看能否找到防止器物飞溅的办法,将其运用到我的装置上。”胡博文说。一天,他经过一处拆迁工地,看到工人们在建筑物外罩了一层安全网,拆迁产生的一些砖瓦碎片等,都被安全网兜住了。罩子?胡博文顿时产生了灵感。回家后,他立刻拿出核桃钳,动手改装:卸螺丝、装布罩、试夹,效果不错!随后,他又花了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对装置进行了改进,使其更便于实际操控。
“防飞溅核桃钳”被学校选中推荐参赛,经过层层评选,于2010年被评为第21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工程学项目三等奖。“我当初想,拿个市级奖应该没什么问题,获省级奖倒真没有想过。”胡博文笑着说。
“有心”探究收获丰
第一次科技创新的作品就获奖,让胡博文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潜力,加之对此也挺感兴趣,他的创新之路,从“无心”走向了“有心”。
胡博文的家是平房,每到夏天,如果不开空调就酷热难耐。学了植物学等知识后,他就琢磨:能否在屋顶种植植物,既给屋内降温,又起到绿化效果呢?征得了家人同意,他在自家屋顶上种起了南瓜。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后来,他将这一经历梳理加工,写成了《南瓜用于屋顶绿化的隔热效果及可行性研究》一文,获得了第23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七年级的地理课讲到“大陆漂移”时,老师展示的PPT动画出了问题,只能在黑板上绘图讲解,费时不说,既不准确,也不美观。胡博文经过细心研究,反复实践,研制出了“大陆漂移演示板”,只要拉动演示板后的螺丝,各个大陆板块就可以在演示板上自由移动,轻巧直观,非常实用。该作品荣获了扬州市首届初中地理科技作品创新大赛发明创造奖优秀作品一等奖。
胡博文还曾写过一篇《蚕宝宝一茧双蛹现象初探》的小论文,记录了自己养蚕时看到的一个奇妙现象:两条蚕宝宝跑到了一个茧里!最终,两条蚕都没有羽化。“这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任务,完全是因为这个现象太有趣了。”胡博文说,“我只是如实记录了我看到的以及我的思考,很多疑问都没有解决。”不久,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专家到学校给同学们作讲座,在互动环节,胡博文向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专家的解释我没有完全听懂,只消除了部分疑惑,但自己观察、思考,再努力想办法解决疑惑,这一过程让我感到很充实。”胡博文说。
……
在这样的“有心”探究中,胡博文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果,频频获奖之外,他的“防下水道堵塞装置”“香薰手套干燥机”“多用途警示折叠伞”等作品先后获得了国家专利,有的还引起了有关企业的关注。“湖南有一家企业曾想购买‘防飞溅核桃钳’这一专利,不过没能实现。原因我不知道,这也急不得。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发明能转化为产品,供人们使用。”胡博文一脸憧憬地说。
“齐心”共造好氛围
客观地说,胡博文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家人的鼓励和学校的支持。
胡博文的爸爸是一位普通工人,对儿子搞发明创造十分支持。胡博文研制“香薰手套干燥机”,爸爸花了一天的时间,陪他到商场选购器材,给他买最好的材料;胡博文在屋顶种南瓜,爸爸一趟趟地帮他往屋顶运土……“爸爸总是放手让我去做,不会包办我所有的事。遇到问题,我也是自己思考,自己查阅资料,想办法。他只会在我确实力所不能及时,帮我一把。爸爸为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胡博文说。
不论是育才实验学校,还是胡博文现在就读的竹西中学,也都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更多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
2012年11月,第7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在昆山举行,刘敏老师和胡博文带着“防下水道堵塞装置”参加了展览。作品赢得了不错的评价,一位马来西亚参展代表说,它很有价值,是在向低碳迈进,但要真正投入生产,还需要改进。“参展者基本都是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代表,中小学生的参展作品寥寥无几,我应该是年龄最小的参展者。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心里很开心。”胡博文说。“防下水道堵塞装置”获得了展览会铜奖。
在竹西中学,胡博文也经常被要求给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科技创新故事。“胡博文喜欢问问题,爱动手,敢于主动尝试,我们让他给低年级学生讲故事,是想以他为榜样,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刘敏说。
宽松的环境,宽广的舞台,胡博文在其中尽情挥洒才华。
在实践中,胡博文总结出了对“科技创新”的认识:“科技创新并不难,把生活中现有的东西加以改进,使其更符合生活需要,就产生了新的作品。”“不怕想不到,就怕没发现。不怕做不好,就怕没毅力。”“最重要的不在于这个东西长什么样,而在于它能做什么。”
如今,上初三的胡博文也感受到了学业的压力,但他依旧在琢磨:刷牙时,牙膏沫会顺着牙刷滴下来,怎样做到防滴漏,又使牙刷容易清洗呢?可不可以把手电筒和手表巧妙结合,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能不能让行驶中的自行车发电呢?……
谈到未来,胡博文说:“如果能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最好;如果选择了其他专业,就把这当作一生的爱好吧。”
采访后记:胡博文是一个阳光的小男孩,有礼貌,也很健谈。他告诉记者,自己爱看《名侦探柯南》《探索·发现》以及科普类图书,因为这给了他很多创新的灵感。同时,胡博文也是一个真诚的小男孩。他说,在昆山参展时,因为英语对话不是很流利,自己感到很“没有面子”;因为没能在学校创立一个科技创新社团,感到很遗憾;而且他很疑惑为什么很多同龄人缺乏科技创新的热情。
的确,科技创新需要天赋,需要机遇,需要氛围,但更需要阳光的心态、主动探究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信念。“不怕想不到,就怕没发现。不怕做不好,就怕没毅力。”祝愿胡博文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绩;也祝愿亲爱的小读者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属于自己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