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该有世俗心(点评)
2014-04-29王秀云
小说的世俗心,认可这个概念经过了一个自我洗礼的过程。需要有能力有勇气破除一些大词对个人思想的绑架。这对我们这些囿于宏大概念中过久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秦祖成的小说《城里的月光》,说是一篇世俗小说,关于老年人生活,婆媳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么市井的写作,尤其是作为一名文学新人,且是位男作者,把握这样婆婆妈妈的题材,会让读者有很多质疑。
小说写一位老年人来到城里儿子家养老,儿子儿媳的孝心并没有让老人的心灵得到安妥,老人精神世界中的暖意竟然只剩下投递员每天的敲门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原本是中国亘古秉承的伦理,几乎是中国人生而知之的义务。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忽略生存处境直接上升到道德高度的硬道理——不管你经济状况如何,养老天经地义。但是今天,农耕文明迅速进化到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国即将迈入老龄社会,当吃饭不成问题的时候,老人的精神需求就成了需要倍加关注的问题。秦祖成的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从中建立自己的小说基地。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男作者,他利用细节,却没有陷入细节,细节成了他打开视野的通道,把一个小故事写进了广阔的空间。他的小说从世俗出发,却没有在世俗止步,他最终通向了小说该触及的领域。
小说有世俗心,是很多优秀作家的写作立场。谁有世俗心?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有,换句话说,有世俗心的人就是普罗众生,就是邻居、同事、亲友,是路边摊贩、街头城管,或是车间钳工,地头农民,他们大多为生存所困,没有庙堂之上的静穆,没有茶室歌肆的清雅,更没有书馆展厅的渊博,养家糊口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活着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书写他们、解读他们、声援他们,和他们一起探求现实的出路,这样的写作无疑是值得敬重的。当然,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端坐书房茶室的人也一样有世俗心。小说归根结底要写人,人有世俗心,小说就不能没有世俗心。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小说是万家烟火。小说的位置不该仅仅在殿堂之上,小说还应该回到具体生活,回到常识,回到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的现实逻辑中。我们需要卡夫卡、乔伊斯、鲁迅这些致力于探寻精神世界和人类境况的作家,也需要张爱玲、老舍、卡佛这些坚持民间立场、关照个体命运的写作者。况且,鲁迅、卡夫卡的小说,也是遵从世俗逻辑的。我从秦祖成的小说和自白中能看到,他有能力建树这种小说逻辑,而且,他的写作和思考建立在对现实的关切和世道人心的体恤之上。我从这个意义上,接受了他的小说。
秦祖成并不是一位专业作家,他在机关工作,机关这个特殊场域必将给他带来个性化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对致力于写作的人来说,弥足珍贵。我因此对他的写作寄予希望。毫无疑问,这篇小说尚有很多问题,比如浅层面的语言问题,他不够讲究,短篇尤其需要精粹的语言,他显然在这一点上尚有不足。个别地方的逻辑是欠推敲的,还有结尾,我觉得这样处理缺少些味道。我们对文学新人不能求全责备,新人的意义不是当下的完美无缺,而是未来的无限可能。我们期待他能从此起步,踏踏实实地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最后想跟秦祖成说,你的小说可贵在有世俗心,但如果你想走得更远,还需要站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