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现实拨动了文学的心弦文学的心弦

2014-04-29师力斌

北京文学 2014年4期

记得初看这篇小说的时候,雷政富事件还没有发生。小说的创作时间是2009年,远在雷政富事件之前。当时震动我的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女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好不容易毕了业,却选择出卖肉体的营生,而且在第一次交易中就香消玉殒。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如果我们自己是她的父母,是她的兄弟姐妹,该如何作想?

最近,不少网友讨论小说创作的相关问题,包括《北京文学》的一些作者和读者。比如,小说应该是为情而造文,还是为文而造情?有的说大部分作者都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先要模仿大家,模仿经典,然后才可创作。这样的看法强调艺术修养,强调写作技巧,强调作者构思的实现途径与方式,看似有道理,但从根本上讲是本末倒置。文学说到底是人学,是表达感情的工作,如果没有或缺乏感情,向壁虚构或生拉硬扯,故事再离奇,语言再华美,手法再高明,再像名家经典,也不能打动人。现在这样的稿件太多了。缺乏问题意识,与时代脱节,接不上生活地气,是当前来稿中突出的问题。

老冀甫一上手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恰恰相反,这篇小说是为情而造文的一个生动例证。小说不仅对这位死去的女大学生寄以深切同情,还对她在砖窑打工而断腿的父亲,对另一位死去的打工者,都怀着深切的同情。小说是对身处社会底层的弱者的整体同情与观照。女大学生不容易,家在农村,家里很穷,“在食堂打饭只要半份菜”,“素面朝天节俭的生活”惹人注意。父亲虽然不是主角,但他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令人感动。六十岁还在砖窑出砖,“那可真是体力活”,“这是不要老命咧”。想到女儿能上大学有前途,“毕业后一上班,分配工作,很快就能挣回来。红霞她爹一脸汗,笑得跟朵败了的葵花一样。”没有感情,写不出这样的句子。

现实永远包含着活生生的丰富的感情,这些感情拨动着作家的心弦,文学的心弦。现实题材并非高人一等,它的力量在于,它是生活和感情的源泉。这篇小说显然属于现实题材,属于典型的问题小说。它继承了现代以来问题小说的传统,触碰到了发展中的中国问题。最突出的是两个,一是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就业难,一是一些大学盲目扩招乱收费、教学质量下滑。一篇优秀的小说,往往不会停留在交代现象上,还会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即所谓的社会分析小说。这篇小说中描述的女大学生就学的高校状况令人担忧,“从90年代开始,风气就不大好。”好老师都走了,留下来的就在那里混。学校“天天光想着弄钱”,“铆足劲上专业,扩招,每个学生收他万儿八千的”。对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和家庭来说,这些话每句后边都是感情。

《缘分》不仅有对弱者的同情,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还有实现这些想法的艺术形式。多角度叙述,本色的语言,巧妙的构思,都是这个小说的特色。四个不同人物的四种叙述角度和叙述方式,与主题思想十分贴切,这于一位新手而言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特别出新的是小说结局,具有典型的“含泪的微笑”风格,强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再读这篇小说,又生一重感慨。那个想靠出卖肉体支撑生活的女大学生名字叫王红霞。她让我想起赵红霞。赵红霞活着,王红霞已经死了。虽然她们的故事并不相同,结局也不相同,但总让人觉得背后有太多相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