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忌讳的三种酒
2014-04-29侯新民
对有的人来说,酒是爱物。而我不然,我将酒分为三种,无论哪种,我都不喜欢。
第一种酒,我称它“被迫酒”。指的是我不想喝的酒,别人强迫我喝。我行伍出身,干过20多年的飞行,由于职业的关系,安全是件日夜挂心的大事。为了安全,在地面驾驶汽车的司机都忌讳酒驾,在空中独往独来的飞行员岂敢肆无忌惮地饮酒?别说有要求飞行员少喝白酒的规定,就是没有这条禁令,飞行员本人也要自我约束的。飞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即使不喝酒,飞行中还经常出事;若是喝酒,那不是拿生命开玩笑吗?所以,我在部队期间,每逢节假日空勤灶改善生活时有酒喝,我一直是象征性地喝一点,从来没有过喝醉的记录。习惯成自然,当我与蓝天告别后,与酒的关系仍然亲密不起来。
我是上世纪80年代转业回到地方的,那时给我的感觉是,论喝酒的机会,地方机关比部队要多一些。每当单位的同志在一起喝酒的时候,我就因酒量小而屡屡受到同事的逼迫。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喝酒,有位同事为了让我多喝,就采取强制措施,端起酒杯往我嘴里灌,我拼命反抗,争执中,不仅暴殄了天物,还浸湿了我的衣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后来我就拒酒了。再遇到酒局,我就找个借口逃席。在我看来,喝酒应该是件赏心乐事。人和人不同,有的人酒量大,可以多喝;像我这样的人酒量小,就应少喝。这叫因人而异,各得其所。
第二种酒我称它“强迫酒”。这种酒和第一种酒正好相反,第一种酒是被动地接受,而这种酒是主动地进攻,甚至带有强迫的性质。我喝酒不上档次,以身作则做得不好,劝别人喝酒自然底气不足。我常扪心自问:如果我去劝别人喝酒,而对方也是像我这样的对劝酒持反对态度的另类,岂不产生抵触情绪?
有一次,我单位招待几个外地来的客人喝酒。我所在的那张桌子上就我一人是东道主。服务员把酒拿出,给每人倒进杯子里。按通常的做法,我应当代表东道主说几句客气话,要求大家先喝三杯,然后发动群众轮流敬酒,其间最好夹带上“哥儿俩好”“六六顺”之类的号叫,那才算得上热闹,也显得我有劝酒的功夫。然而我没有这样做,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既然服务员把酒拿上来了,不就是让大家喝的吗?难道非得我劝说几句吗?如果我真的多嘴多舌,那就等于客人不知道酒是让喝的,需要我唠叨一番才会幡然醒悟。那不是把客人小看成脑残了吗?
紧挨我们这张饭桌的是我们单位的头头,他自然察觉到我们这张桌子的冷清,他虽有看法,却并未当场纠正,只是在几天后的一次讲话中,策略地谈到了此事。我会意他的意思是,我当时在酒场上未尽到东道主的责任,没有把客人喝酒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比如应该让大家连喊带叫、唾沫四溅,噪音越大越好。我的失误,给领导留下了不良印象,以后即使再有客人喝酒,我就只好靠边站了。我自知在这方面低能,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也不感到遗憾,相反觉得是一种解脱。
第三种酒,我称它“高价酒”。也举个例子。不久前的一天,我突然接到我退休前的一个女同事的电话。她说她的儿子过几天结婚典礼,邀我届时喝酒。按说,我应当欣然答应。这样,对方才高兴,否则就会把对方惹下。但我当即以自己不会喝酒而拒绝。结果不出意料,这个同事后来向别人透露出对我的不满,说我和她原来关系不错,可是现在不那么好了。我认为这个同事的认识有失偏颇。人与人关系的好坏,是不能以是否喝酒定论的。在我看来,我和她的关系,丝毫没有因我拒绝了她的喝酒邀请而有所减弱。我之所以没有答应她,一是如前所述,我确实不会喝酒,或曰不爱喝酒。二是所谓请人喝酒,不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实的目的在于收礼。试问,哪有俩肩膀抬着个脑袋,连钱也不带去喝酒的?按时下的行情,去喝酒者至少要拿一张百元的“红票子”。我听到过不少借喝酒的名义敛钱的例子,有的人和对方只有一面之交,在自家办红白事时也要邀请对方喝酒,对方莫名其妙,想不起来和他有何交情。我的这位同事当然不完全属于此类,因为我俩毕竟是共过事的,而且还算合得来。我也不是拿不起这张票子,而是这里有个渊源。那年,我的儿子结婚典礼之前请客,我单位的人很踊跃,一二十人都出动了。单位的会计用公家的钱给买了一条价值七八十元的劣质毛毯。喝酒的人没一个出钱的。我没脸去白喝同事的酒,也没必要去喝同事的“高价酒”。
我历来认为,一个人家里无论办喜事或办白事,都不应该给别人制造麻烦,更不应以喝酒为幌子借机敛财。这话听起来有点过分,不那么顺耳,其实不过是一针见血、一语道破。对普通人来说,舍得花上百元买一瓶酒待客的事主毕竟不多。再说,即使酒量大的人,一次能喝一瓶酒的人也不多吧。所以若算经济账,掏一百元喝一次酒纯粹是赔本买卖,事主是有利可图的。
也许有的人不这么认为,说邀请对方喝酒是出于友谊,以我之见,不让对方拿钱的喝酒才是真友谊。未接到邀请而主动上门喝“高价酒”才是真感情。
最后作个交代,当初强迫我喝酒的那个同事,后来滴酒不沾,再也不灌我酒了。据说是他的身体因喝酒喝出了毛病,医生对他发出了警告。至于让客人喝“强迫酒”的事,后来也不多见了。近年来,上行下效,随着党风的改变,民风也在变,节俭蔚成风气,浪费成了过街老鼠。请人喝“高价酒”的现象也有所收敛。总之,我所忌讳的这三种酒都少见了。这样的新气象得民心,顺民意,我由衷称道。
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