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烟酒气,多一点书卷气
2014-04-29张颐雯
我刊今年第1期“现实中国”栏目推出马语的纪实作品《消失在酒馆里的岁月》。文中谴责了社会上近年来的奢侈浪费之风,并指出,中国人讲面子是社会产生奢侈浪费之风的重要原因。文章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讲面子、讲排场的奢侈之风令人人叫苦却也人人不能避免,难以脱身。面子这个词变得庸俗化了,大家都希望“少一些烟酒气,多一点书卷气”,这是读者朋友的反映,也是新的一年里我们的共同期待。为此,我刊从今年第一期起发起了“今天,中国人该如何讲感情讲面子”的问题大讨论,来探讨这一具有广泛社会意义,又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希望能够给大家的生活一份有效的参照。
这一论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纷纷来稿。在一年的讨论中,我们发表了不同职业不同身份朋友的多篇文章,有从事商业经营的,有家庭主妇,有艺术家,有普通干部。他们身份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遇到的情况也大不一样,这使得他们对待面子问题有了不同的认识,想法差异大,见解多种多样。在深入讨论的过程中,人们谈到了讲面子的正负两重性。这里将大家的思考作一个综合和梳理,主要有以下意见:
面子问题,初听起来常会给人负面的印象,成为虚荣心、功利主义的代名词。社会上讲面子、讲排场、大吃大喝的风气盛行,浮夸风、利益均沾这些风气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喝酒、聚饮已经成为我们交流和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有愈演愈烈之势。更严重的后果是,这样无节制地发展下去,它会直接衍变成贪污腐化,很多贪污腐化案件就是借讲面子、讲排场暗中进行的。
不少作者分析和批评了社会上讲面子、讲排场、大吃大喝的风气。在朱慧的文章中,对酒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有理性的论述:说到酒,谁都会说,喝酒要适度,中庸之道嘛。可是酒桌上喝多少那就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谁让酒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玩意儿呢?酒文化并不只是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甚至渗透到基层社会结构里。听人说,一次某个县里乡镇派出所所长换届,公安局的领导说了,酒量一斤的在镇上,半斤左右的去乡下。听者无一不感受到一句流行语: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更多的人说出了喝酒给自己带来的伤害。酒在这里不再只是面子问题,而是各种各样的不得已。在官场上度过大半辈子的鲁英谈到,官酒一喝开了就如洪水溃堤,任你什么文件也根本挡不住。他讲到了自己喝酒喝得差点丧命,陪酒陪到肝硬化。这是喝酒这个习气让他受的苦,他也无奈,却无法改变这一切。
经历最惨痛,对人生影响最大的故事发生在报告文学作家泽津身上。他的文章的题目叫作《嗜酒生涯让我九死一生》,他写道:我从喝酒到嗜酒,再从嗜酒到酗酒,经历了一个十分惨痛,乃至用生命流血为代价的过程。他叙述了自己如何从知道酒到喝酒,到自己的生活受到酒的伤害以致无法自拔,家庭破碎,身体垮掉的过程,其惨烈,其惊心动魄都值得大家去读一读,它鲜活反映了当下普通人生活的真实一面,也反映出这些排场、面子、交际的虚妄和对人的伤害,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面子问题不光涉及利益和交际,也涉及种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大家也谈到了面子问题的其他方面,比如“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是一种面子问题。荣光友在这里谈到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如今的人们逐渐有钱了,更加激发了起跑线畸形竞争的态势。文章谈到,相当多的家长见面就攀比,谁的子女上重点,谁的子女用名牌等等,其实质就是为了家长的面子。面子问题最终折射着我们的内心。
作家凸凹对面子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自己的想法:“把腐败关进制度的笼子”,这颇符合中国的国情政情。与其教化,不如课以重罚,对管不住自己的人,只能靠制度来管。关键是,制度要深化、固化,不仅触及口腹,也要触及灵魂,上升到取仕标准、价值尺度、道德准则。而且还要毫不松动地坚持,让侥幸无处藏身。
有的作者对讲面子的正面作用作了阐述。他们认为讲面子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面子问题涉及吃饭穿衣,社交应酬,面子也是人的一种尊严。古语云:廉士不吃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这就是要有尊严地活着。大家如此地看重面子问题,是不是好事呢?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些“面子”是非要不可的,但是有些“面子”不要也不要紧。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涉及到国家、民族的面子,以及个人的尊严和诚信的面子,非要不可。这是面子的正面的意义。
我们的老作者邓同学也谈到了生活中面子的意义,他认为人活着,不只要吃饱穿暖,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比如农村人结婚办酒席,也不只是面子问题,更多的承载着一家人的幸福。这些红白喜事,是联系亲情的平台,考量着一家人的道德品位,也考量着一个家庭的影响力。民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不是完全舍弃。
作家丁力从自身多年经商的感受出发,谈到讲面子的好处,他认为,只要不过分,讲面子是个非常好的东西。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凡是要面子的人,都比较讲信誉。把钱借给很讲面子的人,他肯定会还你,因为他要面子。一名官员真的在乎自己的面子,他应该不敢轻易接受贿赂。人人都是讲面子的社会,社会应该更加祥和。由此看来,讲面子是有它的社会意义的。
看到了喝酒的负面问题时,也有朋友讲述了自己与酒的复杂关系,自己从中得到过什么益处。如果没有了排场,没有了必要的交际和场面,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乔雨菲的文章题目叫作《晚来天欲雨,能饮一杯无》,其中谈到饮酒带来的欢娱和融洽。小时候,看到大人们饮酒,人们变得红光满面,谈笑风生,长大了,同学之间饮酒,亲密而难忘,酒中的快乐是不擅饮者难以体会的,但必须有个度。
而西河平静地讲述了家族几个人与酒的缘分,父亲、母亲、亲戚朋友直到自己,酸甜苦辣都是记忆,更都是感情。到了今天,朋友们还能如曾经那样无心机地坐在一起,共饮共歌吗?几十年的光阴,在他们这里,我们看到酒不只是应酬,不只是社交,它更是情感的投入和岁月的沉淀。
还有人谈到,面子和中国传统的“礼”的关系,礼里面所包含的面子问题则更多的是关乎个人之间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道德标准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面子问题成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和多义,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也从中展现出新的意义。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来源。在今天,在这个利益和欲望至上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回忆鲁迅先生的精辟看法: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鲁迅先生所写下的这一切在今天依然被生活不断地重述,并注入新的意义。但是,时代终归在不断向前,对待面子、排场,对待奢靡的问题,我们已经有着更加理性而有力的判断。
可喜的是,近年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等反对铺张浪费、杜绝奢侈以及惩治腐败等一系列措施的大力度推行与实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曾经愈演愈烈的不正之风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为此,中国人“讲面子”无疑也将逐渐回归正常,有益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