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话

2014-04-29张秀娟

北京文学 2014年12期

“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中秋,一家人饮着菊花白、品着大闸蟹,其乐融融。我虽已戒酒多年,此时也接过晚辈斟上的美酒,与家人举杯共祝佳节。此时此景,心中不禁五味杂陈:人在旅途,几度沉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酒途,谈何容易!当今中国,厚重的酒文化被赋予了与“面子问题”紧密相关的新内涵。花样翻新的酒局把醇香的美酒喝变了味儿,颠覆了中国人崇尚礼仪、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玷污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中国人饮酒,不是为了饮酒而饮酒,更多的是为精神生活。酒,之于父亲,是一生的钟爱,一个历经七十年风霜的老人,一生简朴度日,独爱这一口。耳濡目染,我作为长女,也是爱酒之人,但在岁月的旅途上,不知何时,摒弃了家传的酒风,带着功利、俗气、义气饮酒,喝坏了酒风,也终喝坏了身体。陪父亲喝酒,喝的是亲情,是安心。酒香情浓,在对酌中,慢慢体会父辈的心性,对后辈的希望,让父亲看到自己成熟的一面,放心地安享晚年。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孝道。

我第一次尝到酒的味道,大约只有五六岁。那时候,父亲经常在吃晚饭时,拿出一瓶二锅头,斟满一只蓝花的小瓷盅,就着母亲端来的一小碟花生米,慢慢地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劳就消散在这一小盅“粮食精”里了。那时的酒珍贵不好买,加之经济上也拮据,父亲只能隔三岔五地喝一次。我经常坐在父亲的腿上,张开嘴,晃着父亲的胳膊,让他把花生米“抛”进我嘴里,那是只属于我和父亲的游戏,乐此不疲。一次,我又在吃饭时张开小嘴等着父亲喂花生米,父亲却把蘸了酒的筷子头放进我嘴里。我被呛得眼泪都出来了,只是一瞬间,我问父亲:“这到底什么味儿呀?又辣又甜,再让我尝尝。”母亲听了瞪大了眼睛,脸上的表情很诧异,父亲欣喜地说:“真是我的好闺女!”一边又蘸了点酒抹到我舌头上。我伸着舌头,咂摸着嘴说:“甜丝丝的,以后我也要喝,爸爸不许偷馋。”母亲急了:“丫头家家的,不学好。”父亲摸着我的头,很欣慰的样子说:“她喜欢喝就让她喝吧,长大了好记得给我买酒喝。”说完,爽朗地笑了。

长大后,我真的遂了父亲的心意。不但喝酒,几经历练,酒量也越来越大,成了酒桌上不容小觑的女汉子。从工作后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开始,我就给父亲买酒喝。父亲钟爱的二锅头从来不断顿,逢年过节,我都要买两瓶好酒给父亲,让他也尝尝名酒的味道。菊花白、五粮液、茅台、国窖,我和父亲、弟弟主喝,其他人都不善饮,也要尝一点,每次两瓶酒都喝得底朝天。出嫁后,我更是整箱地买酒,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知道这个闺女没白养,没忘本,而且有能力给他们买酒,日子过得很好,他们可以放心了。

我是真的喜欢酒,一家人在一起喝酒的和美气氛令我陶醉。但是这种美好的感觉我只和家人分享了十五年,在年纪尚轻时就不得不和酒了断了情缘。

我真正放开喝酒,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我认为自己成年了,是真正的社会人,应该融入主流,不能让人感觉自己不合群。那时的酒风很盛,年轻人的成长进步似乎和酒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酒品识人品”,“全程领跑,未来领导”,“不会喝酒,前途没有”……这些“经典语录”我很快就领会到位并付诸行动。会喝酒,朋友也多,尽管其中不乏酒肉朋友,但酒桌上推杯换盏,互相吹捧,感觉还是很爽。“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谁怕谁”,“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逐渐地,我练就了一身酒胆、酒量。关键时刻替领导挡酒,朋友相聚不醉不归,回到家里独饮发呆,我几乎嗜酒成瘾。别人夸我酒量好、酒品好、讲义气、重情义,但我隐约觉得越来越喝不动了。三十岁那年,我常常在酒后感觉好像是胃疼,有时觉得浑身都疼,后来确诊为胆囊炎,医生警告我必须戒酒。我一下子蒙了,只好遵医嘱开始戒酒。

征战酒场多年,我自然知道戒酒的难度,经过斟酌筛选,我决定采取“躲猫猫”式戒酒战略。再有酒局,我能躲就躲,实在躲不了的,在拿起酒瓶的一刹那,立刻声明,说医生让戒酒云云。别人听了,不以为然,说你这么年轻,哪有毛病?即使有,喝点白酒,消消炎就没事了。我刚欲辩解,一位老兄,从兜里拿出一个小瓶,倒出一粒药片,说谁没点毛病,饭前吃片药照喝!我顿时无语。“酒桌上有三种人不能忽视——梳小辫的、红脸蛋的、揣药片的,看人家老兄都舍命陪君子,你就别磨叽了。”我好像理亏一样,只好领杯。如此种种,戒酒计划胎死腹中。又过了几年,我又患上了脂肪肝,胆囊炎也越发严重,我不得不揣着药片转战酒桌。酒桌上不能忽视的三种人,我自己独占两条,不喝简直天理难容。“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答案是:不行!

五年前,在经历一次车祸后,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后来又亮起了新的“红灯”,这下我是真的喝不动了。我看到酒,胃就痉挛,喝一次要难受好几天。这次我采取了更加高明的“渐进式”戒酒战术。在家里绝不喝,参加亲戚家的喜宴绝不喝,朋友、同学聚会尽量不喝,工作应酬尽量少喝。实施的效果是,一方面惹得家人、亲戚不痛快,甚至认为我在外面混得好了,在家里拿架子、摆谱;另一方面,尽量不喝和尽量少喝根本无法掌控,一串串的劝酒词一如当年酒盛时我劝别人一样,令我张口结舌、心虚出汗,生怕别人误会自己不给面儿、不识趣,几番辩解挣扎之后,只好惶惶地举起杯,一如既往地左右逢源、谈笑风生。若是酒桌上有高级别的领导,只好看眼色行事;如席上人有以拿项目、签合同为目的的酒局,那就只能以工作为重,“舍生取义、精忠报国”。

我对酒萌生出恐惧,更加讨厌这种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双面人生”。“酒啊,想说爱你不容易。”我陪父亲喝酒的兴致也淡了。一次酒后,父亲说:“闺女,喝不了别逞强,我看还是戒了吧。”我无言以对。旁边的母亲开始絮絮叨叨,埋怨父亲当年让我尝酒。父亲低下头不说话,额头的皱纹好像是用刻刀刻上去的,条条分明,生活的艰辛从这沟沟壑壑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看到父亲的样子,我心里很难过。

怎么就舍不下这杯酒呢?年近不惑,在为生计奋斗拼搏中,也曾面临抉择,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甚至自己的初衷。我舍不下的不是酒,是那些和酒相关的实用价值。所谓的前途、应酬、仗义,其实都是功利心、虚荣心在作祟;和健康比起来,和父母期待的天伦之乐比起来,有什么放不下呢?近年来,社会上因为喝酒引发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污腐败、酒后无德、酒后误事、伤身猝死,以致触犯党纪国法的案例不胜枚举,其实国人早就该深刻反思这个问题,尤其是公职人员。这次,我痛下决心采取了一杠子扎到底的“全裸式”戒酒战略。简言之,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哪种酒局,何种目的,什么领导、什么交情,一律免喝,全“不给面儿”。人们从惊诧、气愤,到无趣,渐渐不带我玩了。我艰难地克服了“戒酒综合征”,生活回归正常,有了自己可以作主的业余生活。

如今,我戒酒五年了。现在已经可以享受到戒酒的好处了。远离了斗胆斗量的酒桌,心态变得平和,身体也渐渐好起来。我现在还给父亲买酒,买得最多的是补酒,也给母亲买红酒,每晚喝上一小杯,舒筋活血、养气安神。一家人相聚,我也可以喝点红酒了,看到父母欢喜的样子,我庆幸自己当初痛下决心作出的决定。其实,人在酒途,酒本无错,喝酒亦无错,错在喝酒之人不能自控,以各种理由放纵了自己。只有当我们放下私心杂念,遵循“酒礼”“酒德”,讲究天、地、人的合一,注重饮酒的情趣,才能真正体会到喝酒的意境和快乐。我愿陪着父亲浅酌慢饮,远离尘世的喧嚣,放飞羁绊的心灵,细细品味甘醇绵长的酒文化,用心倾听亲情在岁月的长河里伴着花开花落静静流淌……

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