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一天,漫长的一生(点评)
2014-04-29岳雯
读王无过的《小镇上的一天》,大约是会想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小说家们——无论是盛名在望的还是刚刚踏上写作之途的新手,无不对时间充满了敬意与好奇心。人性与人心,在时间这只大手的翻弄下,究竟会绽放出怎样的神采,是小说家们念兹在兹的话题,只不过处理方式各异罢了。茨威格的“时间观”是浪漫主义式的,他相信,在一个人平凡无奇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譬如24小时,是惊心动魄的,仿佛生命的所有能量都灌注其中;其余的日子,都只是萎谢了。就像茨威格自己说的那样,“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点,对于其中唯一的一天,竟全神贯注凝望了整整一生,这实在是不堪忍受。”而王无过的“时间观”,则“现实主义”多了。在他看来,一天,大约是无数个相同日子的重复,命运的车轮就是这样缓缓辗过无数个这般平凡的日子,而让平凡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魅力。
之所以说王无过的“时间观”是现实主义式的,是因为《小镇上的一天》里所描绘的“一天”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天”。这典型,不仅体现在小说主人公胡有名的20年,都是像这一天一样度过,所谓几十年如一日,大概是这篇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更重要的是,作者旨在通过这一天,来让我们认识胡有名,认识他的职业、家庭和人际关系圈,认识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认识他的性格、脾气乃至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天”兹事体大,我们实实在在是在认识一个人,进而认识我们自己。那么,胡有名是怎样一个人呢?读完小说,对他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他很有名。粗略算了一下,这样一位在美国算不得医生的医生,他一天的病人竟多达20余人,而且,这些人与他都是多年的老相识,对他的医术有一种如奉神灵的信仰。小说详细描写了胡有名的病人的来历、身份,以及因何种病症与胡有名展开交往,他们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对胡有名产生了深刻的依赖。这些身份各异的病人有普通人,也不乏各自专业的精英,他们越是对胡有名依赖不已,胡有名的有名则越发叫人信服。这部分的叙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如果说,茨威格是以对手的细节描写叫人叹服的话,那么,正是在对形形色色的病友的描写中,作者本人广阔的生活视域渐次展开。或许,简短的叙述未见得能概括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生,但至少,我们从这个小诊所的一隅得以窥见世界的丰富与多彩。
当然,叙事的焦点还是胡有名。这位去国已逾20年的医生,初到美国的时候与许多人一样也有过艰苦的日子,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稳了脚跟,在小城里有了自己的针灸诊所和固定的病人。他似乎有些大人物的“脾气”,生活也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日子,用当下媒体的话说,这是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稍稍透露出些许优越感也不让人生厌,毕竟,这优越感是他自己努力挣来的,值得尊敬。就连乡愁,也像是生活的点缀,如同研究红酒、台球和写诗的爱好一样,是有益的补充。小说的写法基本上也很现实主义,像是一把扇子,以胡有名为轴心依次展开,一个个病人不断上场,然后迅速离场。这样写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容纳了生活素材,但问题也在于不同的人物之间无法构成有效互动的关系网络,无法打开人物的纵深。另外,同一种叙事方式反复出现,也令小说有单调之嫌,我们读后大约是会像胡有名一样感慨,这是多么漫长的一天,也是多么漫长的人生啊。
顺便说一句,这篇小说的作者叫王无过,主人公叫胡有名,两者之间似乎构成了有趣的对仗关系,也叫人思量,“无过”是怎样通向“有名”的呢?
责任编辑 白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