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榜的芬兰

2014-04-29徐怡之

海外文摘 2014年2期

十年前,当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由经合组织主持举办、对全球各国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的知识与技能测试)的首次数学测试完成后,蓝十字的芬兰国旗高高飘扬在成绩排行榜之首。那些15岁的芬兰少年们,不仅数学能力极佳,阅读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也在排行榜上位居榜首。教育改革者们认为,芬兰教育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知识全面,成绩斐然,前途一片光明。

自那时起,PISA测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项目为数学、阅读、科学三项。最近一次PISA考试在2012年进行,那一年,来自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万名15岁少年参加了考试。12月3日公布的考试成绩让前冠军芬兰无比汗颜,和2009年的成绩相比,芬兰少年的数学平均成绩再次下跌22分之多,阅读和科学知识的分数也分别下降了12分和9分。“辉煌一去不返了。”芬兰时事新闻网哀叹道。

这一结果并不令人吃惊,自2006年起,芬兰学生的数学成绩一直在下降,其下滑的速度,就连考试成绩也逐年下降的加拿大和丹麦都甘拜下风。与此同时,那些志存高远,能力超强的亚洲地区(上海、香港和新加坡),在基础教育的排行榜上,稳居前三甲的显眼位置。对此,赫尔辛基正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芬兰学者基娜·克罗克福德认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主要原因。其责任应归咎于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因而未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其他人则认为,芬兰教育中重视平等的特点,才是问题的根源。将教学重点置于提高大多数学生成绩的做法,对于最聪明的那一小撮学生们来说,其实是阻碍。基娜·克罗克福德表示,芬兰政府所期望的,让孩子们在中学阶段平等平均发展,进入大学后再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主意,纯属自欺欺人。

虽然和过去相比一落千丈,但芬兰的现有成绩也足以让不少西方国家羡慕不已。近期在PISA排行榜上上升显著的爱沙尼亚和波兰也颇让人注目。多年来,德国和法国在排行榜上的位置没什么变化,但美国的成绩就比较惨淡了,以至于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强烈谴责美国教育毫无生气、停滞不前,与中国有天壤之别,指出美国教育正在落伍的严酷现实。邓肯希望,美国PISA的成绩单能对美国产生不亚于1957年苏联发射斯普特克号人造卫星对美国人造成的强烈刺激与激励。

比起关注各国考试成绩的升降,发现其中蕴藏的潜在趋势更重要。亚洲教育体系不再只为那些只知刻苦读书的学子搭建一条通往成功之路,在那里,卓越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们极尽所能地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拓展受教育的机会,拉近学生的成绩差距。中国官员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到2029年,中国其他大城市的15岁少年也都能赶上上海学子的优异表现。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一向是发达国家的智囊机构,代表该机构管理PISA项目的安德烈马亚斯·施莱克尔注意到,超过一半的上海学生能够掌握深层的数学概念知识,而对于处在PISA排行榜中游的众多欧洲国家,比如英国,这一比例只有13%。“在中国一些不发达地区,50%的比例仍然适用,真是引人注目的业绩。”施莱克尔赞叹道。

但荣耀也会遭到质疑。一些人担心,亚洲少年傲人的成绩是以学生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学习负担为代价的。亚洲学生需承受大量的、近似于残酷负荷的课外教育,因为那里的教育体制对失败者来说非常苛刻。另一些人对亚洲教育方法的评价也有所保留,他们认为,PISA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西方世界一向崇尚自由启发式的基础教育,尤其以国家资助、私人经办、反对传统授课方法、主张因材施教为特点的瑞典自由学校为蓝本。但事实证明,接受如此基础教育的少年对具体知识的掌握的确不足,瑞典在PISA上的排名实在寒碜,连大部分经合组织国家都不如。

其实,要想弄清PISA排行榜上亚洲强势、西方式微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跳出对不同教育体制孰优孰劣的讨论。要知道,一国教育体制对其下一代的影响远远不如文化来得深刻。一国文化环境、社会氛围、价值取向对少年人的影响比其所接受的学校教育要深刻得多。以英国为例,英格兰、北爱尔兰和苏格兰三地的教育结构和体系完全不同:英格兰教育崇尚自由,学校有很大自主权;苏格兰仍保留基础教育的统一集中管理;而北爱尔兰实行的是选择性的精英教育。但结果却是,三地少年的PISA成绩相差无几,谁也不比谁更胜一筹。不囿于对教育的讨论,把视线放到整个文化范畴,你会发现,整体来说亚洲和东欧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进步,比美国和西欧要快得多,不管它们各自采用何种教育体制。

发现了一国文化和整个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你就不会再对PISA排行榜上突然出现的新星感到奇怪了。越南在PISA数学排行榜上已昂首跃进前八的位置,击败了许多在教育上投入比它要多得多的富裕国家。这和越南社会的整体氛围不无关系,越南父母强烈的进取心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一半的越南父母与教师保持定期联系,共同督促孩子们学业上的进步。

[译自英国《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