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对策研究
2014-04-29刘斌裴庆香
刘斌 裴庆香
【摘要】当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越来越高,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公立医疗机构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设计分级医疗制度、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的公立医改提供思路。
【关键词】医疗机构;分级医疗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体制
病有所医是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公立医疗机构是解决基本医疗、缓解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然而,由于体制性和制度性的原因,公立医疗机构已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越来越高,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势在必行。1公立医疗机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政府投入不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看病难”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主要是由地方财政承担,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卫生的投入,绝对数有较大增长,但总投入仍然不足,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9年政府卫生支出481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1%;2010年政府卫生支出573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8%。同时,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乡镇医疗机构的人才、设备、技术缺乏,承担医疗服务的能力不强,老百姓得了病,在乡镇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得奔向城市,导致了“看病难”。
1.2医疗机构自我补偿造成“看病贵”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必然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转,必须对其消耗进行有效的补偿。为了弥补投入的不足,政府允许医疗机构通过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两个渠道进行自我补偿,这会导致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之所以这样,关键在于医疗机构既要促进自身服务水平提升、满足职工生活需要,又要为患者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就需要不断购进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扩充医师队伍、提升医疗水平等,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势必产生逐利动机采取各种增加利润手段,以致医疗资源消耗过度。具体表现:一是挂床住院、分解处方等诱导性需求和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发生;二是药品加成、以药养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也造成了医药费用的上涨,超过了群众的可承受能力,导致了“看病贵”。政府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要求物价部门加大对价格的控制力度,这又限制了医疗机构的正常补偿能力,形成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1.3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管办不分”我国现有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医疗改革的推动,其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从原有框架下走出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运营职能不分,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医疗机构,造成“管办不分”。医疗机构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和独立的人事权、分配权、经营管理自主权。2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对策研究
2.1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医疗资源总是有限的,但是每一个患者却希望看病时能找最好的医生,使用最先进的设备、最好的药品,为此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级医疗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为其提供最恰当、最符合的医疗服务内容,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第一级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由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提供服务;第二级医疗服务主要指疑难病、重病的诊断,由医院、专科医师提供服务;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想要获得第二级医疗服务,必须进过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转诊。为了使这一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得到彻底地贯彻执行和推广,最好设置一系列激励配套措施,引導群众就医行为。比如,规定各级医疗服务的定点医院;按照规定转诊的可享受一定的医疗报销金额等。另外,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服务价格差来引导群众就医,让患者做到小病到基层医疗机构、大病去大医院,从而使医疗服务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2.2医疗机构要回归公益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是指医疗机构的目标与政府的政策和意志达到一致,进而与社会福利化的目标一致,通俗的说,就是“人人付得起,人人能得到”。医疗机构能否回归公益性的关键是能否科学合理地设计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体现公益性的受到激励,违背公益性的受到约束。这种机制包括:一是补偿和支付制度。从补偿的角度,要配套建设考核评估机制,对服务质量好、收费低的医疗机构多补偿,反之少补偿;从支付的角度,要改变按服务项目支付费用这种后付制机制,探索预付制机制,比如,可以按服务单元支付、按总额预算支付、按病种定额支付。二是医疗机构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以及对医疗机构管理者考核指标的设计,引导他们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成本核算,科学设计内部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确确实实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有了科学合理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保证,医生为了多拿回扣而给病人多开药、开贵药,不需要安装心脏支架的却安装了,不需要用昂贵的人工关节、钢板却用了等这些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漠视甚至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才不会再发生,医疗机构才能回归公益性。
2.3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目标是“政事分离”、“管办分离”。所谓“政事分离”、“管办分离”,并不是要在政府内部分设两个部门,一个管、一个办,而是要理清政府“管”和医疗机构“办”之间的关系。政府要转变管理方式,发挥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等功能,加强宏观管理,减少对医疗机构微观运行的直接干预,从而落实医疗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自主权。“管办分离”的本质是机制改革,内涵是政府职能转变,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赋予政府管理部门充分的管理权利和管理责任,赋予医疗机构充分的经营权利和经营责任,政府管到位、医疗机构办到位,就能实现“管办分离”。因此,医疗机构“管办分离”就是要把管的职能进一步集中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由它运用行政、经济、法制手段,落实管的所有职能;办的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医疗机构,在不被干预微观运行和内部管理的前提下,由它全权负责落实办的所有职能。3结论
在医疗机构改革方面,还有许多先进的、成熟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但医疗机构改革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从实际行动上强化政府的责任,杜绝花架子,敢于碰硬,敢于突破,按科学规律办事,为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参考文献
[1]江桂华,尹春燕,王理国.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7-30.
[2]付晨.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几个问题[J].医改纵论,2010,13(1):1-2.
[3]马伟杭,王桢,徐盛鑫.对公立医院改革和建设的几点思考[J].聚焦医改,2013,(03):3-4.
[4]赵云.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战略[J].卫生经济研究,2013,(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