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辅助中药诊治血管神经性头痛30例临床分析
2014-04-29张静陈莉李新
张静 陈莉 李新
【摘要】目的通过针刺加中药治疗,观察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相关的临床表现。方法将71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药合用)40例,对照组(单用针刺)31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1.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服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针灸;中药;临床观察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神经下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属中医“头痛”“头风”“脑风”的范畴。其发作部位常位于头部偏侧,呈周期性,搏动性刺痛、撕裂痛、跳痛并伴恶心、呕吐及羞目,间隔一段时问可再次发作,单纯针刺或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欠佳。笔者近年来依据李文金老师的临床经验采用针刺与中药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71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按完全随机法平均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5-62岁;病程1年以内11例,1-10年18例,10年以上11例。对照组男13例,女18例;年龄22-60岁;病程1年以内10例,1-10年16例,10年以上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学会(1988年)所制订的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头痛反复发作至少在半年时间以上且至少发作5次,头痛发作时一侧或双侧头部有剧烈搏动性跳痛,有时胀痛或刺痛,程度中等或剧烈,亦可伴有恶心或呕吐,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个别患者伴有恶心或呕吐、失眠等植物神经症状。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经颅脑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1.3治疗方法①治疗组:针刺取穴:主穴白会,风池,率谷,太阳,阿是穴。配穴: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痰浊头痛者加丰隆、阴陵泉;癖血头痛者加血海;血虚头痛加三阴交、足三里;肾虚头痛加太溪、悬钟;伴有呕吐者加内关。江沐十刺手法:用0.35mmx0.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将针刺入穴位,使之得气,针刺多用泻法,如果伴有虚症者,可用补法。留针30mirk每隔15min行针1次,每日1次,连续10
1.4疗效标准根据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治愈:头痛发作控制,伴随症状消失,随访1年内未复发。好转: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有所减轻,半年内复发次数无明显减少。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体会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行于头面,督脉直接与脑府相联系,因此,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多属内伤头痛,其发病多因肝郁化火,上扰清阳,经络痹阻不通,发为头痛,邪癖日久,癖血阻络,气血逆乱,致本病迁延难愈。“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在治疗上应以通络止痛为大法。针刺能调整交感神经的功能,使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正常,解除分支动脉痉挛,使局部组织血液供应恢复正常,微循环获得改善,从而疏通经络,使其“通而不痛。取穴白会在巅之正中,白一会穴为督脉之要穴,又称三阳五会,为白脉聚会处,可振复阳气,补脑益髓,升清降浊,升举清阳之气;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经的会穴,具有疏风清热,祛风通络,熄风潜阳,利胆疏肝的作用;率谷为足少阳、足太阳二经的交会穴,可疏散少阳风热,平肝熄风、通络止痛;太阳为经外奇穴,位于头侧部,可以祛癖通络、清热明目,使脑络通畅,通则不痛,为治疗头痛之要穴;阿是穴疏导局部气机。中药的治疗如通窍活血汤中,桃仁、红花、丹参、川芍合用以加强活血化癖,通络止痛之功,且川芍性善疏通,能上升头面,外达肌肤,为治头面之要药,具有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等作用。但中药治疗显效较慢,为此,针药合用,针以快速止痛,中药以调理机体之气血,各有所长,相得益彰,因而提高了疗效。此方法疗效较佳,易于掌握,便于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日]中岛健二,徐万鹏.头痛的国际分类[J].日本医学介绍,2007,28(1).
[2]石学敏.针灸推拿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7.
[3]张颖新.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513-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