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4-04-29倪红霞
倪红霞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这有利于小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更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国国民素质主要由年轻人决定着,所以,一定要从小抓起。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此学科,并且关心和爱护小学生的身心成长。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刚接触思想品德,一定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一定要改变教师的强硬教学方法,不再使教学过程中变得枯燥乏味,继而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小学生对思想道德的重视与理解。教师应如何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吸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喜欢提高自身的道德、思想品质?我认为应思考存在的问题并且考虑以下建议。
一、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为了考试成绩而教育
以往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填鸭式”的、题海战术的,广大师生也只是重视分数、成绩,更以此来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多教师为了应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语文、数学的科目,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意义,这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背道而驰。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不随之改变。这需要逐步探索,进而完善。
2.教学方式不生动,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使小学生不够理解讲的内容是什么,讲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对思想品德这一科目产生抵触心理,觉得乏味无趣,就更不愿意深入了解了。教师应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是让学生只知道各种口号、各种理论。教材制约教师,教师制约学生,固定的模式在恶性循环下,同样束缚了学生的想想力与创新力,使他们觉得思想品德这门课只是想象中的空洞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相距甚远,课堂效果不佳。
3.思想品德课不注重实际效应
思想品德课的实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了解存在的问题,通过教材结合实例,以“促进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为重”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分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身的特长,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加不同的学习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品德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策
1.注重备课的重点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以教材为内容,着重于发展品德教育的品质。鼓励学生的奇思怪想,鼓励创造性思维,鼓励实践探索。事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相应的资料进行了解,也可以按时间顺序以表格的形式打印出来,给学生发放。
2.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活泼好动,极其喜欢卡通漫画与故事,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照本宣科的乏味,可以让教师作为导演,安排小学生作为演员,扮演故事或漫画中的角色。例如,一个小故事:小红在过马路的时候,不小心被自行车刮倒了,正好被小明看到了。小 明急急忙忙地跑上前去,把小红扶了起来,送她回了家。这个故事诠释了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这正是思想教育課上应让小学生学习的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故事”的教学模式,但是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同时,达到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抽象。教师通过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教会了小学生应该具有优秀品质和做一个优秀的人,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离他们并不遥远,而且就在身边,从而加强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图像、声音等传递知识。例如,在歌曲《看龙船》中,表现了紧张热烈的赛龙舟场面和激动的心情。这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思想道德对于人在生活中的影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那么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3.营造良好的教学的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并且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因此小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会喜欢这门课程。和谐平等、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更有助于教学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填鸭式”教学转变到由学生主动索求知识。用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恰恰能概括教师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给予学生新思想,学生根据这种思想明确立意,自由发挥,养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期,所以,对于发言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对于内向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良好的课堂氛围就会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课后链接生活
学生不仅应该理解教师课上的知识,而且还应该用脑子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更应该亲身体会、亲身经历,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痛苦,课后去残疾敬老院亲身体会,消除他们对于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感受残疾人的不便,并且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们。教师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学的每个环节,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了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因此,在教学上,要让他们贴近自己的生活,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5.注重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体验社会生活,利用在教育中理解和感悟的知识来逐步认知社会,并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讲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故事之后,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当作志愿者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陪着老人坐坐、说说话,以解他们的相思之苦,并且能够更加深刻地学习尊老爱幼的精神。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社会中变得充实,深化情感体验,深刻感悟生活。
6.给予鼓励,激发竞争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提倡使用多元评价机制,使学生对学习有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奖励强化法,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分别发展潜力,强化学生的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印一个印章,来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经过一段时间后,看哪个学生得的奖励最多,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根据不同的奖励方式,设置不同的奖励。例如,实物奖励,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或者是精神奖励,可以按学年或学期分段记录,建立档案管理袋,对学生课上以及学期的课堂表现作为客观评价收入到档案管理袋中,并且阶段性地在学生面前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我,并且逐步完善自己。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7.注重学科整合,让各科串联
新课标改革覆盖面广,视野宽阔,可以把各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给人以美的感受。语文教材中,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思想品德的教材里,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视角,分析了屈原的爱国品质与人格精神,这都值得小学生深入学习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是很有效的途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还要丰富学生的思想,加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也会为国家提供新一批素质高的公民,为国家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吉余.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一代:下半月,2010(12):39.
[2]张朝伟.班班通设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作用[J].飞:素质教育版,2013(10):356-357.
[3]马素省.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J].学周刊:B,2011(10):95.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