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14-04-29朱德宏
朱德宏
新课程标准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教学中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中学美术教学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德育。然而纵观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德育始终贯穿于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体现在内容、目的上。如何联系并发挥好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促进与激发作用,正是中学美术教师在新课改条件下必须要完成的尝试与发展。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示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与追
求、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有情达理,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但不稳定,好动却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往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名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他们主要以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因此,利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进行恰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爱国主义觉悟。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美术课程本身的内容去进行发挥延展。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很多文物史迹,这些丰富神奇的文物史迹,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
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深入发掘其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如:《苏武牧羊》《田横五百士》《血衣》《开国大典等》反映中华民族英雄精神、爱国情怀的作品。
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文物史迹、历史、英雄人物的讲解、介绍可以增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贯穿德育在美术教学的始终,达到学生智力、特长与道德文化修养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二中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