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凯旋门

2014-04-29潘阿媛

世界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勃艮第两本书法国人

潘阿媛

怀着极大的兴趣将《一个中国人在勃艮第》《一个勃艮第人在中国》这两本书读完,是因为这两本书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孩童时期——由王志文、何赛飞、李强主演的电视剧——《走出凯旋门》就是根据这两本书的内容而改编的。但是那时我年龄尚小,只是被片头矗立的法国凯旋门深深吸引,并没有体悟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惆怅,更不知男主人公的声声叹息缘何而发。

《一个中国人在勃艮第》《一个勃艮第人在中国》这两本书的作者为法国第一位华人电视台台长勒内·韩,出版于1993年。这两本书的出版在法国引起巨大轰动,并接连荣获法国勃艮第文学奖和法文表达奖。这两本书是勒内·韩的自传,前者讲述一个中国小男孩勒内·韩和一对法国夫妇之间的情感经历以及这个小男孩在法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过程。后者是写勒内·韩几次来中国寻根问祖的经历。

勒内·韩的生身父母都是中国人,祖籍江苏南京。父亲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9年,被派往法国学习,在妻子的陪伴下在马赛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开始了留学生活。在此期间,1930年5月15日,一个小男孩降生在法国,取名韩威,也就是勒内·韩。韩先生至今保留着一张他们全家1932年拍摄于法国第戎的合影——父亲坐着,戴着眼镜,西装革履,母亲依偎在父亲身旁,站立着,其衣着打扮颇具30年代民国风,当时的勒内端坐在父亲双腿上——这也是勒内对中国亲生父母的唯一印象。

由于繁忙的学业,勒内的父母将其寄养在法国勃艮第佩里尼的一个农民家庭。这个家庭相当贫困,男主人高铎先生是曾经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后来成为一名铁路工人,而高铎太太则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平日里做一些零工,他们靠领养儿童补贴家用。勒内九个月大时就被送到了这个法国家庭,高铎夫妇教会了他走路和说话,从小勒内嘴里蹦出的第一个单词就是法文的“妈妈”,虽然勒内的中国父亲对此极为不满也极为失望,但法语还是留给小勒内极为深刻的印象,并最终成为他的母语。在随后的几年里,勒内的中国父母相继离开法国,原本几个月的寄养却伴随了他一生……

勒内生在勃艮第,长在勃艮第,和那里的孩子一同玩耍,一起学习,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在漫长的童年时代,他从未感到自己与旁人的不同。直到十岁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个外国小孩儿。“二战”期间,德国宪兵对这个亚洲小男孩严格的审查加重了他的怀疑。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是法国人,勒内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并正式接受教母为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儿子而给他取的法国名字勒内,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中国血统,他自始至终都保留着中国姓氏,从此韩威变成了勒内·韩。他一直为自己不是一个勃艮第小男孩儿懊恼不堪,与此同时,中国父亲在每封来信中都在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成了困扰勒内毕生的问题。

法国父母的爱影响了勒内的一生,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外国小孩儿。每天晚上,高铎妈妈都哼着摇篮曲,把手伸向那个不想入睡、内心躁动不安的小男孩,这是善解人意的母爱的最佳印记,给了小勒内安全感。最初,中国父亲让法国父母记下勒内的每一笔开销,并承诺到时候一并偿还,法国妈妈开始一直用本子记账,但是,有一天,法国妈妈将本子锁进抽屉,并说,“哪儿有父母跟自己的儿女记账的。”此时勒内已经完全归属于这个家庭,已经成为法国父母的“亲生”儿子。勒内读中学的时候正值德国纳粹侵略的艰苦时期,法国父母节衣缩食供他到巴黎念大学(当时法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非常低,巨额的学费使农民的孩子念大学变得难上加难),为此,法国爸爸晚退休十年,由于长期劳苦,身体每况愈下。勒内终生愧对法国父亲,他说自己欠了法国爸爸十年的生命,而这一切他都无法偿还。

初到巴黎,勒内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外省人奔赴巴黎成就梦想的艰难自不必说,外貌与文化的差异再次困扰他,尽管他一再将自己伪装成法国人,但容貌的出卖让他的语言变得苍白无力。当时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对峙更加剧了勒内内心的不安。勒内的自信心在一点点消磨,一个人孤苦伶仃,漂泊无依。某一周六中午,当勒内步行回住所时,依稀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高铎爸爸,法国父母一直牵挂远赴巴黎的儿子,几经周折,高铎爸爸代表全家来到巴黎,他们在巴黎共同生活了两天,一起去植物园,捡了两颗落在一株大杏树下的杏仁,后来高铎爸爸把它带回勃艮第的佩里尼,种在勒内深爱的樱桃树旁,勒内的心又回到勃艮第,漂泊的人又找到了根基。勒内明白即使在巴黎形单影只,但他始终有一个深深牵挂他的家。

高铎妈妈虽然没有受什么教育,但她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激励着他,中学毕业的时候,勒内想放弃读书,高铎妈妈认为中国父母把勒内交给他们是出于信任,中国父母都是上流人士,不能让他们共同的儿子做一个普通的法国农民。在关乎勒内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高铎妈妈总是能果断地做出决定,并对勒内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在巴黎读书的时候,高铎妈妈总是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折好放进给勒内的信件中,供给勒内的日常开销。当然,勒内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电视记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1986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电视三台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正在勒内功成名就之时,法国父母却相继离开人世。在勒内和法国父母之间,绝对不存在勒内代替中国家庭向他们偿还多年来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这笔巨债的问题。在法国父母去世前的许多年间,勒内曾经试图以礼物和金钱来减少这笔债的数目,但他们从来拒绝把他视为他们的债务人,勒内永远是他们的儿子。勒内说,自己永远无法弥补对高铎父母的亏欠。亲情和爱跨越了血缘和国家的界限,法国父母用他们的爱浇灌着勒内这棵中国小树苗茁壮成长。

孩童时期,勒内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被中国父母接走,被迫离开高铎父母、离开勃艮第,但勒内始终没有忘记过中国父母。最初,勒内怨恨父母,一直不解当年为什么惨遭抛弃,这也是勒内寻找亲生父母的最初原因。时光荏苒,尽管从未踏上过中国的土地,勒内越发想念自己的祖国,想要到中国寻根问祖,勒内的怨恨在削减,更多的是充满感恩。1972年,勒内经过多方准备决定到中国台湾地区看望他的亲生父亲。飞机离台湾越来越近,勒内也越来越紧张。在机场,勒内受到热烈欢迎,同胞回归却语言不通还是遭受了异样目光。勒内感受到自己永远是个外国人:在法国不是法国人;在中国既不是法国人,也不是中国人……四十年的分别,父亲已老态龙钟,当年不经意的决定造成父亲痛苦的一生。四十年里,中国父亲从未放弃把长子培养成中国人的计划,一再要求他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勒内读中学的时候,中国父亲曾经寄来一本《儒学之道,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四书系统新研究》,勒内始终未曾阅读这本儒家经典之作,他恐慌担忧。四十年,几乎是一生的时间,四十年后的重逢,父子两人都感慨万千。父亲所准备的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难道这是中国人的血统在作怪?骨子里的中国人气息拉近了勒内与眼前一切的关系。此时,勒内却总是想起远在勃艮第的法国父母,并一再提醒自己是中国人的同时也是法国人。中国父亲娓娓道来的家史,激发勒内寻根问祖的兴趣。勒内离开台湾之时,中国父亲送给他几幅翠竹国画,勒内将它们悬挂于自己巴黎寓所的客厅里。

为了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勒内先后四次来到祖国大陆,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辗转于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多个地方,重走了母亲当年的道路,消除了当年对亲生母亲的误解。只可惜当他找到亲生母亲时,母亲已经去世五年了。勒内找到了母亲的坟墓,在墓前站了很久很久,仿佛回到了儿时的佩里尼,中国妈妈把风铃放在小勒内的身边陪伴他入睡……泪水再次模糊了勒内的双眼,因为这一天是1993年5月15日,恰好是勒内63岁生日,63年前中国母亲在法国勃艮第生下了一个中国小男孩。

一面是勃艮第的农民,他是勒内命运的管理者,把一个中国小移民从贫困孤独的魔爪中拯救出来,仅靠淳朴的信念把他变成一个法国人;另一面是中国旧贵族,给他生命,中国传统的文化渗透进灵魂——两个父亲,不同文化的融合。孩童时期的勒内担心自己不是一个自己认为的法国人,成年后的他却又担心离自己本来属于的中国太远;年少时,勒内觉得自己是个被抛弃的不幸儿,如今一切释然,正是中法两种文化的滋养才孕育出今日的自己。中国人的外貌、法国人的内心,但二者不是对立的两部分。

如今的勒内·韩早已退休多年,他从自己的电视专业出发,从事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多次担任上海白玉兰电视节的评审,也多次接待奔赴法国拍摄采访的中国代表团。勒内·韩先生早年的经历已经成书出版,并荣获法国学院的最高文学奖,而新的故事仍在继续,仍是那么动人。

猜你喜欢

勃艮第两本书法国人
有趣的小实验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Joke笑话
一口“仙气”
勃艮第酒与人
2015,酒红色的醉人之美
勃艮第的秘密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