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中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
2014-04-29田子祥
田子祥
摘 要:在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一直困扰着一部分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农村初中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以及转化途径。
关键词:历史课堂;交流;个性;关系
学困生时刻困扰着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笔者从多年的体会中感到,学困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厌学的情绪是整体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多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
能正确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更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2.相互学习交流次数少
对历史人物、大事年代模糊不清:说不出发生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产生的朝代,事件与事件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西汉与东汉、北宋和南宋的关系,搞不懂两个朝代既然是汉朝和宋朝为什么又分为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搞不清楚,既不交流也不钻研。
3.课堂缺少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回答问题草率或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部分农村女学生还害羞,怕他人笑话。
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1.尊重和关爱学困生,培養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促使他们鼓起逐步学好历史的勇气,不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营造情趣,激发兴趣,培养学困生相互合作、展示自我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知识的交流过程,又是一种情趣的体验过程。高效历史课堂教学要强调体验性,让每一位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对于学困生来说这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要让学困生多观察、多读图、多展示。现在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地图,让他们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有用的信息。
3.注意个性差异,要因材施教
一个好教师必须时时观察学生,不但能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而且能像班主任一样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知道他们的学习品性。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如果教师能够熟悉了解他们,并且在教学中适时对症下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困生在学习历史中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4.与学困生常交流,培养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学困生信心不足、怕出差错,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教师要开导他们,讲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差错是很正常的。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答错了问题或发错了音,心里已经惶恐不安,这时如果教师再用严词或尖酸的话去伤他的感情,那些自尊意识较脆弱的学困生便越发的缺乏信心了。因此,降低学困生的焦虑感是教学中转化他们的重要一步。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是不同的,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不同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个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转化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愿意学、会学、乐学,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真正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有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的精神,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激励评价,
同时还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不辱教师的使命。
(作者单位 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乡教育管理中心)
编辑 温雪莲